舒婷《致橡树》的中心主旨? 致橡树这首诗的主旨

1796℃ RANDOLPH

舒婷《致橡树》的中心主旨?致橡树这首诗的主旨

谁知道<致橡树>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致橡树》是现代女性的爱情新观念 ,诗歌披着爱情的外观,呼唤着自我的独立人格—“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假托木棉,通过木棉对橡树的独白,表达现代女性全新的爱情理念。

作品分析

第一层:对依附型爱情的彻底否定。主要通过两个“绝不学”暗示出来,一是“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靠攀援高枝、依附高枝,才把花朵挂在高处、炫人眼目;二是“绝不学痴情的鸟儿”,靠筑巢于大树、栖息于绿荫,以躲风避雨。

第二层:对奉献型的爱情有保留的否定,前面对依附形爱情是通过两个“绝不学”的字眼加以彻底的否定,这里对奉献型的爱情则用“也不止”的词句,有保留的予以否定,原因是奉献型的爱情还有它不可抹煞的一面。但就其主导意识看,对奉献型的爱情不是肯定,而是否定。因为在抒情主人公的心目中,这并不是完美的爱情,从根本上说,它与依附型爱情一样,都是以牺牲一方的前提的,奉献与依附,同样反映出爱情双方在人格上的不独立、地位上的不平等。因此,也就失去了爱情的完美性!

第三层:对理想型爱情是礼赞。用一系列的意象暗示出理想型爱情的标志有两个:一是平等的地位。做为树,你我同高,卓立于丛林之内;做为人,你我同值,奋发于人群之中。彼此之间,从内心真正承认双方存在的等值性,从而形成高度默契,这才是理想型爱情的基础。二是独立的人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你有你的锋芒,我有我的火焰。平等的地位来源于独立的人格,

独立的人格是浇灌理想型爱情基础的“钢筋”和“水泥”。

艺术特色

诗的开头,用一系列否定性比喻,批判了世俗的爱情观念。虽然诗人并不完全反对为相爱的人的“高度”和“威仪”做铺垫,甚至也默认了女性应该奉献自己的“日光”和“春雨”, 但是,诗人坚决反对女性像凌霄花一样,“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或者像痴情的鸟儿,在对方冷漠的绿荫下“重复单调的歌曲”。诗人冲破传统,突破了爱的世界中只提倡为对方奉献、牺牲的藩篱,明确表达了女性不能只是充当陪村的态度。在诗人眼里,女性充当“春雨”,充当“日光”无可非议,但这决不是爱情的真谛。“不,这些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木棉的宣言,鲜明地表达了现代女性“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爱情主张。不仅如此,诗人还强调了相爱的双方应该“心灵相通,志同道合”,做到“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除此之外,在诗人眼里,男性,他必须有男子汉的阳刚,“像刀、像剑”;女性,她要女性的柔韧,像“红硕的鲜花,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爱的双方须同甘共苦,一起分担“风雷”,共享“虹霓”,甚至生死相依。 品读《致橡树》,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种女性:她们有着女性的温柔美丽,同时又不乏坚韧刚毅,她们外表沉静,内心火热,她们既理解男性的价值,又珍视自身的生命价值。这样的女性,岂不叫人肃然起敬,神往之至。

致橡树 舒婷点明中心主旨的是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

扩展资料

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她回忆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的女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开谈喜欢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致橡树

《致橡树》的主要思想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不阿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独立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全文内容: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的女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开谈喜欢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

蔡其矫说,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致橡树

致橡树的中表达诗人主旨的句子是

我认为应当是: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