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有什么相同之处?

653℃ DEBORAH

《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有什么相同之处?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的不同之处

一个是前,一个是后

出师表 陈情表 异同

表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的一种文书。自古以来,以《出师表》与《陈情表》最为后人称道。文以厚德载物,以实情动人。这两篇表之所以铭传后世,很大原因就是这个“情”字。

所谓以词达意,以语传情,两篇文中的“情”都是由语言表现出来的。二者均为上奏陈情的表,语言都是极为恭敬恳切的,但又略有不同。前者反复劝勉少主继承其父刘备的遗志,近贤人远小人,兴复汉室。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语言恳切周详。后者则是向君主申述不能应诏赴任,请求辞官养母的文章,情词恳切委婉。

这种言语上的相同与不同,不仅是由于文章内容、主旨的不同,更是由于文章作者所处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

《出师表》作者诸葛孔明,乃刘备临终托孤之人,身份不仅是一个先帝遗臣,一个位高权重、有雄才大略并且忠君爱国的丞相,更是一个年迈的父亲。他在“将率三军,北取中原”之时,像一个离家远行的父亲一样,叮嘱在家的顽童要这样,要那样,无处不细致,无处不周到。但他与刘禅这个“顽童”毕竟还是臣与君的角色,所以文章用“劝”不用“教”(四声)。语言在恳切周详的同时带有臣对君的敬意,这种得体的敬意是由作者所处位置决定的,但文章中更多表现的,还是一个父亲临行前的不放心。

武侯是忠君爱国的典范,谁料“出师未捷身先死”,更无奈劣子在家不思进取,将好好一份家当败个精光,真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陈情表》作者李密,属“亡国贱俘”,是“至微至陋”之人,因有学问和辩才,受司马氏的征召。但李密深知司马氏为人,以屠杀篡夺的手段取得政权,一向险狠、狡猾、多疑,其内部又十分勾心斗角,作者乃亡国之臣,曾任蜀汉尚书郎,怀着伤感之情贸然仕晋,实乃肉包子送狗,其凶险可想而知。于是作者陈情,向皇帝辞官。

古时君主为天子,违抗天子的命令是大逆不道,抗旨不遵更是株连九族的重罪。李密当然深知这一点,所以他辞官的理由极为感人,请辞极为委婉,“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其母)之日短也”。把司马炎感动的即刻嘉奖,又表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一篇抗旨的表,让作者写的几多委婉、几多恭敬、几多谦卑,逐字逐句无不细细推敲研磨,唯恐一字不慎招来杀身之祸。进退狼狈的李密以他简练流畅、委婉动听的言语打动了司马炎,准其“奉养终老”,也算是此表成功之所在。

历史的钟声回响,脚步依旧。荡气回肠的同时,又有一些人们无法忘怀的东西,至于究竟是什么,静静聆听,细细体会。

后出师表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 5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④今贼适疲于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辍耕之垄上

C. 而议者谓为非计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翻译下面句子。

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答案: 1、①寄:托付 ②攘除:铲除 ③宜:应该 ④适:正好,正逢

2、D 3.A 4、 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不能译错 ) 5、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出师表》,《隆中对》,《三国》,之间有何区别?

出师表 指诸葛亮写的一篇文章,“表”是古代一文体名;

隆中对 是 三国 中的一个情节,指刘备与诸葛亮在诸葛亮家中论天下局势这件事;

三国 是书名,全称三国演义

TAG: 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