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前中国人对欧洲人的称呼中为什么都要带"口"字旁?

1989℃ 刘艳夏

洋火---名词,早年对火柴的称呼.也有称“自来火”.在早期的中国,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势下,经济萧条,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很多日常用品都是从国外买来,所买的东西都要加个洋字,在此条件下就应运而生了,“火柴”叫“洋火”“自行车”叫“洋马儿”.“西洋镜”等等带洋字的货物. 火柴的发明: 17世纪,法国化学家波义耳用粘有硫磺的细木棒与涂磷的粗纸摩擦而起火,产生了火柴的雏形. 18世纪,威尼斯出现像敲鼓木槌一样的巨型火柴.因价高,常出现几人合买一根的情况,使用时必须有一瓶硫酸.1830年,出现用白磷制成的小巧的摩擦火柴.25年后,瑞典人设计出安全火柴.

近代以前中国人对欧洲人的称呼中为什么都要带"口"字旁?

中国人的肤色很容易看出来所以见到了可能会喊Chinese man

在17世纪前期,当时荷兰人侵略中国的时候,很多士兵的服装是红色的,而且帽子上有一小束红色的缨子,象一撮红色的毛.以后以“红毛”泛指西方人 十七世纪中晚期以后,英商来华贸易渐多,在中国人的图书,文件,纪录中出现了英圭黎,英机黎,英咭利,后来经简化,英吉利这个词成为清朝官方对英国的正式称呼. 再后来,英国英文称谓:ENGLAND SCOTLAND 和NORTHERN IRELAND传入中国,三个词(词组)恰恰和岛字有相同的后缀--land,而中国语言又喜欢概括式的简称,这样,三"land"自然就被称之为"三岛,因此又产生了英伦三岛这个称呼.该称呼多出现于笔记和诗文中

都是自己或者爹妈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