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要拆明南京奉天殿?(荣妃为什么要告密魏东亭?)

9307℃ ELMER

康熙为什么要拆明南京奉天殿?(荣妃为什么要告密魏东亭?)

荣妃为什么要告密魏东亭?

你没有认真看把

康熙生气并不只是因为迁走百姓

而是因为南京的前明余孽 这才是清朝统治者的痛处

管理了江淮五省数年的魏东亭

居然连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反清组织都没发现 不杀已经很留情面了

至于容妃告密 只是由于她本身对百姓的同情而已

康熙“御门听政”为什么非得在外面?

怎么说呢,这可历史久远了。

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称早朝。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太和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处理政事。清初“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如在宫外,则依皇帝的行踪而定。

御门听政在我国汉唐时期就有先例。明代为何要在乾清门搞听政呢?明永乐十八年(1420)禁城建成,次年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当时前朝三大殿叫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但朱棣御新办理政务不到百日,前三殿便遭火灾烧毁。朱棣惟恐“违背天意”而不敢重修,只得将奉天门(今太和门)作为皇帝常朝和听政的重地,后来至英宗正德六年(1441)将三大殿重建后,但有的皇帝仍愿在此听政。御门听政于常规日的凌晨举行。届时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太和门两侧。当皇帝御门升宝座之时,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 奏事毕,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1644年清灭明后,清代第一帝顺治,便是在该门听政时发布大赦令的。后由康熙移至乾清门。

主要还是因为人

康熙身为清朝皇帝,为何祭扫明朝皇帝朱元璋之墓时,还三叩九拜?

康熙在位六十年,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准葛尔叛乱,反靠沙俄侵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公认的功绩伟大的皇帝。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从穷小子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最大的功绩就是结束了百姓动荡不安的生活。一个是明朝的皇帝,另一个是清朝的皇帝,两者相比较而言,对于朱元璋,人们似乎是众说纷纭、毁誉交加,争议更大,那么为何康熙在祭扫朱元璋墓的时候,九五之尊的他竟然三叩九拜呢?

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南巡,每到南京都要祭扫明孝陵,并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可见对朱元璋的尊重。而明孝陵即为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下,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康熙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康熙帝南巡时前往南京明孝陵祭明太祖,并亲赐祭文:“自古历代帝王继天立极,功德并隆,治统道统,昭垂奕世,朕受眷命绍赞丕基,庶政方亲,前徽是景,明烟大典亟宜肇修,敬遣遄官,代将牲帛爰昭殷遮之忱,聿??饮崇之礼,伏惟格歆,尚其鉴享。”意为自古以来的帝王,上承天命,登上帝位,权威至极,但上天给予的权力是要他为民建功立业、治理好国家,继承好历朝历代好的典章,这样才能名垂千史。

此后的五次祭拜,康熙都亲自前往,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其中,现今明孝陵内的"治隆唐宋"碑正是康熙所题,殿前的御碑殿内陈列的五块石碑,正中的一块也是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所立。

康熙甚至认为明太祖的功业胜过了唐宗宋祖,大多数人是不赞成这种观点的。朱元璋在位期间,君主专制到达了顶峰,设特务机构,废宰相;康熙时期同样也是设南书房,大兴文字狱。所以,两者的相似之处让我们不难理解这种“英雄惜英雄”的情感。

但是康熙的这种行为仅仅解释为“英雄惜英雄”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当时,满汉的矛盾依旧突出,依然有不少明朝残余份子在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康熙通过为汉人皇帝扫墓,表示满汉一家,也是稳定统治的一个方法。

不得不说,康熙作为皇帝,确实有不凡的胸怀、过人的气度以及雄韬武略。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本文为百家号作者无风起念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为什么清代重建太和殿要将明代的斜廊撤除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