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启东市历史上淹没有几次?发生在那年(启东有多少年的历史)

8292℃ CLAYTON

江苏启东市历史上淹没有几次?发生在那年(启东有多少年的历史)

启东有多少年的历史

启东历史上曾分属三个县管辖。南部为新涨的沙地,只有的一百二十年历史,史称“外沙”,1928年设县分治前隶属上海市崇明县;中部地区为“下沙”,在1941年前隶属海门;北部吕四一带,成陆时间最长,有千余年历史,在宋、元、明、清时归属海门,1942年前由南通县管辖。马相伯的《启东设治汇牍》对启东设县过程有着详细的记载。 在启东,北部吕四一带称为“北沙”,南部和中部地区叫“南沙”。“南沙”“北沙”语言迥异,习欲有别。南沙人讲的是启海方言,与海门话完全一致,和崇明话相似,跟上海话相近,同属吴语,而“北沙”人说的则是“吕四话”。 对于“南沙”居民的由来,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句容迁崇明,崇明搬启东。”据明正德《崇明县志》记载,崇明岛初涨时,人烟稀少。696年(唐万岁通天年),有黄、顾、董、施、陆、宋六姓在岛上“辟草垦土,易而为田”,人口大多来自江苏句容一带。1025年(宋天圣三年),崇明新涨一沙有姚、刘二姓来居,名姚刘沙。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三沙涨成,因“有鱼盐之利,民乐居焉。”句容人朱、陈、张三姓来此定居。清光绪以后,崇明岛东北江中相继涨出十来个大小不等的沙洲,于是外地特别是临过的崇明、海门居民便陆续迁来开沙垦荒,繁衍生息。这些沙上人,便是启东南部最早的居民,他们大多是崇明地主的佃户。由此可以推断“南沙”居民源于江南句容、迁自崇明的说法是极为可信的。然近代以来,“南沙”居民的主流大多是来自浙江嘉兴湖州一带。是太平天国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一路北迁的浙北江南人。就现在来看,长江口沙地的民俗文化和浙北也是极其相似的。 有意思的是,启东南部沙地的居民潜意识里还常以江南人自居,自己分明居住在江北,却还固守着江南的不少习欲。居然噱称外地人为“江北人”,把听不懂的话叫作“江北话”。这也正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南沙”居民源自江南。 至于启东北部吕四一带的“北沙”居民,更是由来已久的复杂移民。“北沙”是启东最早成熟的沙地,为长江入海口出涨的“东布洲”。唐朝时,吕四辟为盐场。根据史料记载,这里的早期居民为流放于“胡逗洲”上以“煮盐为业”的各地“流人”,当然也不乏从外洋漂来的各地渔民。其居民究竟源于何地,如今很难考证。但语言学家对于如今吕四话的研究,认为吕四话是古常州语。故将吕四话划为吴语毗邻片。从人类迁徙规律看,大凡人口流徙,总是与自然地理、行政命令、区别设置、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在吕四,民间曾有这样一种传说:明朝洪武八年八月十三日,吕四地区发生海啸,3万人淹死。于是朝廷下旨,从白卯(今常熟)抽杜、卢、季、周、毛、彭等姓,连同祖宗枯骨,举家迁往吕四,永不回原籍。因此,传说吕四地区本籍就有这么几个大姓,其余都为后来迁来的客籍户。

启东的历史有多久啊

 启东市滨江沿海,物源丰富,历史上曾有“粮棉故里,东疆乐土”之说,故谓“启我东疆”而得名。

  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汉朝以前,这里还是江口海域;清代中叶前,长江口崇明北侧陆续涨出小沙洲,至清末连成一片。因成陆参差,因而曾分属三个县管辖。北部吕四地区,宋、元、明、清时属海门。

  北部吕四地区1912-1942年间属南通县;中部原属海门县;南部原属崇明,称祟明外沙。1928年3月,北部、中部、南部三地合并分设启东县。1942年9月,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启东县与海门东部及南通县东部地区合并为东南行署管辖区,属苏中四分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启东与海门、南通两县分开,1946年12月再并为东南行署辖区。

  1949年1月,启东全境解放,恢复启东县建制,并将原海门东部地区、南通县东部地区并入启东县。1954年9月,又将海门县12个乡并入启东县。同年12月,海门县通兴农场也划归启东县。1989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启东县,设启东市,市政府驻汇龙镇。

启东的历史情况

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汉朝以前,这里还是江口海域;清代中叶前,长江口崇明北侧陆续涨出小沙洲,至清末连成一片。因成陆参差,因而曾分属三个县管辖。北部吕四地区,宋、元、明、清时属海门,1912-1942年间属南通县;中部原属海门县;南部原属崇明,称祟明外沙。1928年3月,南部崇明外沙改设启东县。因本县在江北大陆最东端,且沙洲还在向东接涨,乃有“启吾东疆”之意。1989年11月启东撤县建市

江苏启东有多少年历史了?

还行.虽然满小.但是现在发展的很快.也是比较繁华的.在启东的郊区还有一个度假村.非常不错的!

TAG: 启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