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新疆地区推行均田制的意义是什么?

朱海剑

唐朝对新疆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什么作用

唐朝在新疆地区推行均田制的意义是什么?

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实行的是藩汉分别管理制度,即在汉民集中居住的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行政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与“租庸调制”(唐朝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军事制度).非汉民聚居区,则设置“羁縻府州”,即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冠以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同时,还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度是焉耆)设军事建制,史称“安西四镇”.

概括均田制的意义和作用

均田制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被统治者的反抗,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古代均田制的概念和意义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几代政府在不触动原有私有的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历代对均田制的评价都是相当正面,但实际实.

分析唐太宗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意义

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这个官职统一管理西域唐朝时,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分别管理天山南北清朝乾隆时,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3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口客)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唐朝两税法 的实行有什么历史意义

意义:首先,在均田制下,国家对租调徭役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是依据土地多少征税.两税中的地税是履亩征粟,户税虽说依据资产,但土地是资产中.

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对封建国家繁荣的影响

均田令实施使农民有田并积极劳动;有了收获拿出余钱购买物品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使国家逐渐繁荣

唐朝前期,为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是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代隋而兴.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今哈密)主率所属七城归顺唐朝,唐朝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公元640年,唐军击败随突厥反唐的.

隋唐为什么要实施均田制

均田制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地区实施的基本国策是什么,意义何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新疆地区实施的基本国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以下两点重大意义:1、我国是全国.

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有什么意义

均田制:是府兵制的基础,保障农民的土地,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租庸调制:保证农业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缓和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