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太子指什么?(两汉时期 是指)

5839℃ KELLY

两汉时期太子指什么?(两汉时期 是指)

两汉时期 是指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西汉末年被外戚王莽篡位,西汉灭亡。然后刘秀起义,推翻王莽,继而建立东汉。由于刘秀也姓刘,并且起义的时候声称自己是汉室刘家后人,因此他建立的朝代也称为汉,不过为了和之前刘邦建立的汉区别开来就分为西汉和东汉。

其实在王莽篡位的时候,汉已经灭亡了。而刘秀起义时只因为自己姓刘,因此对外宣称是汉室后人,然后又建立汉。这里面汉室的皇族血统已经由刘邦血统换为刘秀血统。因为实际上刘秀不是汉室后人。

古代的太子、世子、嫡子、庶子,都有什么含义?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世子,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的称号。亲王嫡长子立世子,世袭亲王爵位,诸子封为郡王。世子的正妻册封世子妃。

嫡子,指正室所生之子。依次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存在平妻时,平妻之子亦为“嫡子”,但地位略低于正妻之子。如果正妻无子,那么平妻所生的嫡子就完全等同于“嫡妻所生之子”。

庶子,也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情妇所生之子。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古代通用)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扩展资料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或世子。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 但惟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

需要指出的是,“太子”并非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皇帝赋予的身份。只有获得“册封”(见下),才会取得太子的身份。

因被册封者与皇帝关系的不同,与太子类似的的称谓有“太孙“、”太叔“、”太弟”等。太子多为皇帝的儿子,少数为皇帝的侄子或养子。元代不谙中国礼法,闹了弟弟是哥哥“太子”的笑话。

太子太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分别是什么呢?

说起古代的官职,那叫一个多,而且同一个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还有一些不同的职责,这让大家有点云里雾里的。就拿下面这些带“太”字的官职来说,那也有很多的不同。太师:太师指两种官职。一是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周),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二是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太傅:御赐太傅匾额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其制甚早,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

后亦用作虚衔。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

太子太保:古代三公之

一,有时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太子太傅, 是一个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 太子太师 ,古代官职,西晋始置。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多为虚衔无实职。主要是追赠死去的重臣。著名的太子太师有姜太公,董卓,颜真卿,庞籍,李时,严嵩。 

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三种职位职责划分不同,各有自己应该负责的职责范围,但是他们也有共同性,那就是都是辅佐太子也就是储君将来的皇上的职位,都是比较高端的职位了。

在汉朝时期,皇太孙是怎样称呼皇太后的啊?

首先明确下:皇太后是皇帝的母亲,皇太孙?我印象中并没有这种身份称呼,有的话他就是皇帝的孙子。因为太子是不一定做皇帝的,太子以及各位王子的儿子都是皇孙。所以。。。不存在所谓皇太孙哦!!皇太后是皇孙的曾祖母!!

其次,照你所举例子,窦太后和汉武帝,当窦太后当太后的时候,也就说她儿子当皇帝的时候,刘彻先当王子,后来成了太子。等刘彻当皇帝了,窦太后成了太皇太后。

最后,个人意见,应该是叫奶奶,哈哈~~当然,正式场合应该是叫太后的。具体刘彻怎么叫的,只有当事人才清楚。史记里好像也没有记载刘彻怎么叫他奶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