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柯桥属于古代山阴还是会嵇?(绍兴县在以前是属于山阴还是会稽)

4773℃ JORDAN

浙江柯桥属于古代山阴还是会嵇?(绍兴县在以前是属于山阴还是会稽)

绍兴县在以前是属于山阴还是会稽

绍兴,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传说时代,尚存舜、禹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是越国基地。秦行郡县,始置山阴县。南朝陈时,析为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民国建元,撤府建县,合二而一,统名绍兴。因山阴、会稽、绍兴,自东汉永建四年(129)起,向为会稽郡治、越州州治、绍兴府(路 )治、绍兴市(专署)治所在地,故“绍兴”既泛指郡、州、府、市,其辖区时有变动;亦专指越国都城和山阴、会稽及绍兴县。其基本地域和治所,历经近2500年基本不变。而文献史册中郡、县难分,县多以县显而名闻全国,远播世界。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绍兴为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

现在山西的山阴和古时候浙江绍兴的山阴有关系吗?

秦初为会稽郡的属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其治理范围从浙江北部一直延伸到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地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后置山阴县。隋唐置越州,治会稽。南宋绍兴年间改越州为绍兴,取“绍祚中兴”之义,后升绍兴府。宣统三年,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

春秋属狄域,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隋置善阳县、神武县,唐为马邑县地,辽置河阴县,金大定七年始称山阴,此后虽一度改为忠州并入金城县,但为时较短,后有复置山阴县,至今未变。宋、 辽时的“金沙滩大战”就发生在山阴县境内。明朝为县制,属应州辖。县城故址,在桑干河南,即今山阴城。

所以这样看来两者应该没有关系

我们祖籍是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江家池的,请问在“明永乐年间”历史上有这个地方吗?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江家池,在“明永乐年间”历史上有这个地方,望采纳!谢谢!

清朝时的绍兴山阴县现在是什么地方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以原吴越之地设置会稽郡。会稽郡北起今江苏长江南岸,南至今福建北部,辖26个县,其中钱塘江以北(西)13个县,钱塘江以南(东)13个县。这26个县当中有一个大县,就是山阴县。山阴之名,是因其地处会稽山之荫(北)而得之。史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登天柱峰,东望大海,更名“大越曰山阴”,天柱峰始称秦望山。至东汉中,吴、会分治后,会稽郡辖境缩小,囿于钱塘江以东,以山阴县为郡治。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户口的增加,山阴县在全郡的 地位越来越显要。至南朝齐代,就有人建议将山阴析为两县。公元557-559年(南朝陈代永定年间),原山阴县分设山阴、会稽两县,包括郡城在内,西部为山阴县,东部为会稽县。从此,历史上便有了山阴、会稽两县并设的局面。后一度时分时合,815年即唐宪宗元和十年起始成定制。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会稽郡改置越州。以后,越州又升置绍兴府(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即公元1131年起),行政区划屡有变更,而山阴、会稽两县一直并设,今绍兴城一直是州治、府治的所在地,同时又是山、会两县的县治所在地。这种郡(州、府)县同城而治及两县同城而治的格局,迄于清末,历1300余年不变。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烧心能够县,隶属绍兴府。笠年,民国成立,废除府制,实行省、县两级制,绍兴县直属浙江省政府。此后又先后隶属会嵇道、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县先后隶属绍兴专区、宁波专区、绍兴地区、绍兴市。1983年,划绍兴县城区和城郊6乡建置越城区。

历史上山阴、会稽两县的分界线是贯穿绍兴府成南北的府河,故又称界河。界河由南而北,自植利门(南门)流入,经鲍家桥、舍子桥、大云桥、清道桥、县西桥、小江桥,折而向东,经香桥又北折,经咸宁桥、安宁桥,出昌安门,注入三江口,中间支流纵横,皆可通舟楫。其上桥梁甚多,皆连接山、会两县,河西(小江桥至香桥段为河北)是山阴县境,河东(小江桥至香桥段为河南)是 会稽县境。故同处一城,世居小江桥北笔飞弄的察元培 自称山阴人,世居都昌坊的 周豫才(鲁迅)自称会稽人。

那么,倘有发生在两县界河上的公案该由谁来处理?于是绍兴民间就有了“山阴不管,会稽不收”这一名谚,也就有了关于明代才子徐文长(徐渭)智赚山会两知县,为民请命的传奇故事。

20世纪70年代,在扩建绍兴城内主干道解放路时,有关部门以拆(房)和填(河)为能事,将府河大江桥至大云桥一段(约占府河全长的三分之二)填平,改为路下涵洞。千百年来贯通绍兴城南北的府河从此不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