颔联开头是回的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都是什么意思)

2970℃ NICOLAS

颔联开头是回的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都是什么意思)

七言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都是什么意思

1、首联,是指七言律诗中的第一联(一、二对句)。

2、颔联,是指七言律诗的第二联(三、四对句)。

3、颈联,是指七言律诗的第三联(五、六对句)。

4、尾联,是指七言律诗的第四联(七、八对句)。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扩展资料

七言律诗格律:

1、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2、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3、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

4、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七言律诗

绝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吗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是针对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诗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颔联是第几句

第二句,颔是下巴的意思;

颈联是第三句,颈是脖子的意思,下巴在脖子的上面。

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

什么叫七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有那些要求?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要求: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一、篇幅固定。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二、押韵严格。

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

三、讲究平仄。

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

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

1、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4、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诗歌创作的新形势在晚唐正式开启。在唐初,只建立了衡量标准的形式,内容尚未充分,诗歌的审美功能远未展开。杜甫“运法古法”之后,境界开始了,感情开始深入,变化令人惊讶,法律受到尊重。对于已故的唐文婷和李商隐的家庭,将进行全面的改革,使诗歌更加纯洁。

晚唐律诗最为发达,从姚合、许浑以至司空图、韩偓,几乎所有的诗歌名家都以工律体著称,有的甚且只工律体。特别是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几位七律圣手,他们不单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扩展资料:

背景

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诗为近体诗的总称,近体绝句也包括在内,后来才划分出去)。它萌芽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七言律诗的兴起,晚于五言律诗。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杜甫全面开辟了法律诗歌领域。时事政治,生活拥抱,风俗文物,都投入到严格的指标中,这种诗风的价值被提到了古代诗歌和四行诗的高度。

从下面的杜甫到中唐,七字法未能创新。在晚唐,七字修辞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温庭钧,李商隐,杜牧,这七位圣贤不仅修剪了诗歌的形式,而且改变了诗歌的气质,将诗歌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代时期七言律诗乏善可陈。宋代七律创作延续了杜甫和中晚唐诗人的创新努力并在“江西诗派”手中逐渐定型,走出了一条以理趣见长、以议论为诗的新路子,佳作不少。元明清以下,七言律诗逐渐衰落。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七言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