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简介医学家王叔和)

9279℃ KENDRA

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简介医学家王叔和)

简介医学家王叔和

王叔和乃是著名医学家,原名王熙,字叔和,西晋高平人。编写出一部十万余字的脉学巨著《脉经》。王叔和汇撰整理了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医学论著。被尊为“医中之圣”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但由于战乱,多有散失缺漏。王叔和进行认真校正,把《伤寒杂病论》重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是治疗一切外感病的总决,《金匮要略》是治疗一切杂病的专书,二千多年来,中医学界把它称为“方书之祖”。除此之外,他还撰有《脉决》、《脉赋》、《脉决机要》、《小儿脉论》等书。

中医学界有一句话叫做:“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广为流传。

王叔和 是那个朝代的?

王叔和是魏晋间的一位医学家。他名叫王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谁知道王叔和是干什么的?他是哪个朝代的?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王叔和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他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

  他在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

  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历代著名医典和医书,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王叔和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推测王叔和也为张仲景之亲授弟子)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由于其医术高明,公元208年,当曹操南下征战荆州刘表,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他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于脉学颇有研究。唐·甘伯宗《名医传》称:王叔和性度沉静,尤好著述,究研方脉,静意诊切,调识修养之道。宋·张杲亦称其: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深晓疗病之源。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扁鹊就常用切脉方法诊断疾病了。切脉是祖国医学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时仍不为一般医家所重视,如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指出,有一些医生缺乏脉学知识的掌握,或者对于脉学不大讲求,这样临床诊断不明,对于病患者说来是很危险的。因此,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王叔和搜集了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古代医家有关脉学论述,并加上自己的临床体会和见解,终于写出了这部著名脉学专书。

  王叔和对医学的贡献,不只限于脉学,对古文献的整理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如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伤寒杂病论》,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教科书,历代许多有成就的医学家都对该书进行过研究。但由于战乱,该书问世不久,在兵火中散失。王叔和十分推崇仲景的学术思想,深知该书的价值,并不遗余力,四处收集,加以整理,重新进行编排,将之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伤寒杂病论》得以保存并流传。

   除以上有关脉学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之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王氏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

 当然后世对此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责其窜乱仲景原义。如喻嘉言攻击曰:“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坠!”褒之者则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尤其当该书处于存亡危急之际,王叔和使之保存并得以传世,其贡献之大不可泯灭。正像金代成无己称:“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宋·林亿曾曰:“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清·徐大椿亦称:“苟无叔和,焉有此书?”的确,王叔和在整理中医古文献时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是值得我们称赞的。若没有王叔和的整理,我们今天也许就很难知道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他这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功绩,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王叔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还体现在他对前人文献的引用上。如《脉经》中就引用了大量古文献,他在引用文献时,或以标题形式列出,或以文后加注的形式注明文献出处,便于读者根据所引文献的出处,找出原始文献,他这种严肃而忠实的态度也是他的伟大之处,值得后世效法。

  在其故乡山东省邹城市今建有叔和中医院,家乡的后人以这种方式怀念这位杰出的医学家。

王叔和是古代中国魏晋时期高平(今邹城西南)人,他有哪些主要贡献

贡献如下:

  脉学专书

  (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推测王叔和也为张仲景之亲授弟子)他寻求古训,博通 王叔和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由于其医术高明,公元208年,当曹操南下征战荆州刘表,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他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于脉学颇有研究。唐·甘伯宗《名医传》称:王叔和性度沉静,尤好著述,究研方脉,静意诊切,调识修养之道。宋·张杲亦称其: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深晓疗病之源。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扁鹊就常用切脉方法诊断疾病了。切脉是祖国医学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时仍不为一般医家所重视,如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指出,有一些医生缺乏脉学知识的掌握,或者对于脉学不大讲求,这样临床诊断不明,对于病患者说来是很危险的。因此,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王叔和搜集了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古代医家有关脉学论述,并加上自己的临床体会和见解,终于写出了这部著名脉学专书。

  金匮要略

  经过连年的战争,许多书简(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的)都散落佚失或残缺不 王叔和全了,即使是几十年前才完成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同样的命运。作为太医令的王叔和(太医令相当于今天的最高级医院的院长)深知这部医学医著的伟大价值,心中十分不忍,便下定决心使这部旷世的奇书恢复其真正的面貌。于是他搜集仲景旧论,到各地寻找该书的原本,终于成功地得到了全本的《伤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和修复,将其保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伤寒论》。但书中只有伤寒部分的内容,没有找到杂病的那一部分。直到唐朝,人们发现了一本已经被虫蛀了的小册子,里面的一部分内容正与《伤寒论》相同;另外还有一些内容,是论述杂病的文句,当时尚未见诸于世,但其文风和词藻却与《伤寒论》极为相似。从形式上来看,这本小册子是一种摘抄本,并非完整的内容。虽然有些遗憾不能得到原本,但终究是一大收获,于是将伤寒部分的内容删去,将杂病部分整理出版,取名《金匮要略》。虽然只是不完整的内容,但这部分关于杂病的论述,为后世医家处理许多棘手的医学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整理使得《伤寒论》能够流传至今,功莫大焉。

  除以上有关脉学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之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王氏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