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是一首什么诗?(观书有感其二古诗带拼音版)

5179℃ JEFFERY

《观书有感》是一首什么诗?(观书有感其二古诗带拼音版)

观书有感其二古诗带拼音版

《观书有感》其二

宋代:朱熹

 昨 zuó 夜 yè 江 jiāng 边 biān 春 chūn 水 shuǐ 生 shēng 。

 蒙 méng 冲 chōng 巨 jù 舰 jiàn 一 yī 毛 máo 轻 qīng 。 

 向 xiàng 来 lái 枉 wǎng 费 fèi 推 tuī 移 yí 力 lì 。

 此 cǐ 日 rì 中 zhōng 流 liú 自 zì 在 zài 行 xíng 。

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

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龟虽寿 观书有感 观沧海三首诗的所有拼音

  标在字母后面的数字表示声调哦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shen2 gui1 sui1 shou4)(you2 you3 jing4 shi2)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teng2 she2 cheng2 wu4)(zhong1 wei2 tu3 hui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lao3 ji4 fu2 li4)(zhi4 zai4 qian1 li3)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lie4 shi4 mu4 nian2)(zhuang4 xin1 bu4 yi3)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ying2 suo1 zhi1 qi1)(bu2 dan4 zai4 tian1)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yang3 yi2 zhi1 fu2)(ke3 de2 yong3 nian2)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xing4 shen4 zhi4 zai1)(ge1 yi3 yong3 zhi4)

  观沧海guan1 cang1 hai3

  曹操cao2 cao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dong1 lin2 jie2 shi2 , yi3 guan1 cang1 hai3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shui3 he2 dan4 dan4 , shan1 dao3 song3 zhi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shu4 mu4 cong2 sheng1 , bai3 cao3 feng1 mao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qiu1 feng1 xiao1 se4 , hong2 bo1 yong3 qi3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ri4 yue4 zhi1 xing2 , ruo4 chu1 qi2 zhong1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xing1 han4 can4 lan4 , ruo4 chu1 qi2 li3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xing4 shen4 zhi4 zai1 , ge1 yi3 yong3 zhi4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ban4 mu3 fang1 tang2 yi2 jian4 kai1

  天光云影共徘徊。tian1 guang1 yun2 ying3 gong4 pai2 huai2

  问渠哪得清如许?wen4 qu2 na3 de2 qing1 ru2 xu3

  为有源头活水来。wei4 you3 yuan2 tou2 huo2 shui3 lai2

  我人肉输入法也不容易啊……有加分的话就请给点加分吧……

带拼音的观书有感古诗其二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春 日 朱 熹

shèng rì xún fāng sì shuǐ bīn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

wú biān guāng jǐng yī shí xīn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

děng xián shí dé dōng fēng miàn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

wàn zǐ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注词释义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等闲:轻易,随便。

总是:都是。

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赏析:

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