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牟健梅画家的作品?

9864℃ LILLIE

如何评价牟健梅画家的作品?

油画梅杜萨之筏的评价

有一类作品具有特殊的时代性,它们有些是重写社会片段,有些是纪录历史关键,这类作品往往呈现出与其它画题不同的风貌。

让我们来看看这一件作品,这应该是船难的情景,有一群人挤在狭小的竹筏上,每个人都瘦弱、苍白,在这之中,有人痛苦绝望、有人已经长眠不醒,竹筏摇摇晃晃,右下方还有一个人一脚勾在竹筏上,躯体则已经浸泡在水中;竹筏的小帆灌满了风,后方有一个大浪即将拍来,彷佛再下一秒,所有的人都将会被浪花卷走。尽管是在这么危急的状态下,在画面的右侧,仍有一群人拼命要垫高身体,他们挥舞着手中的衣物,努力向远方求援。

这幅作品,便是如此剧力万钧的呈现出希望与绝望的情感。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题材?其实,这是发生在当时一件轰动社会的悲剧事件,有一艘名为梅杜萨的船,在海上遇到了暴风,最后不幸沉没在海上,船上大部分的人都无法生还,侥幸生还的人却在海上漂流了27天,经历了莫大的痛苦,这是一件惨剧,震惊当时社会。

艺术家藉里柯先生决定要表达这种人性挣扎的时刻。为此,藉里柯做了许许多多的素描与习作,构图也不断的调整修正。画面上,竹筏、风帆、大浪,都传达给我们危险不安的感觉,但整个构图却又维持巧妙的平衡,并不会让人有轻重不一强弱不分的不协调感,除此之外,若自左上角往右下方画一条线,将画面分割成两部分,恰好形成一个明显的对照,左下方的人们个个凄苦无奈,表达出绝望的气息,而右上方的人,努力振作,奋力呼救,尽管远方看不到救援,但仍展现出永不放弃希望的坚持,这是人性中高贵情怀的展现。就因为这种审慎仔细的创作态度,才成就了这样一件精采的杰作。这并不是甜美优雅的题材,但艺术家努力表现出人们绝处求生的奋斗精神,这仍是动人的,仍属于美的作品。

这幅画描绘了遇难者呼救的紧张瞬间,他们居高呼喊远方的救生船。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激情正是浪漫主义精神所在,但画中那座人体构成的金字塔不免有古典主义的遗风,在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古典主义造型交织在一起,构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杰作。

这幅画巨大的画面,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情节激动人心,构思大胆富有戏剧性,构图严谨充满律动,画中人情感激越。人体塑造坚实有力度,光影对比强烈,整个色调阴森沉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幅杰作的问世,开辟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道路。法国历史学家弥列什赞扬说:“籍里柯独自一人凭自己的力量把船引向未来,法兰西本身,我们本身在《梅杜莎之筏》上被表现出来了。”可是当这幅史无前例激动人心的作品1819年在沙龙展出时,受到古典主义画家猛烈的攻击。安格尔看了以后说:“我真希望把那幅《梅杜莎之筏》从卢浮宫博物馆内剔除出去,我不想看这种东西,这只能算是解剖学的表演,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死尸样的人物,实在败坏观赏者的趣味。”在当时最能理解这幅画的是一位比籍里柯小七岁的青年,他在自己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当籍里柯在画他的《梅杜莎之筏》的时候,允许我去看他作画,他给我这样强烈的印象,当我走出画室后,我像疯人一样跑回家去一步不停,直到我到家为止。”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浪漫主义之狮的德拉克洛瓦。

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很显然,画家在这一海难事件中,看到了与复辟年代法国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梅杜萨之筏》不是一幅单纯的“新闻”画,它是画家对现实的影射。这种浪漫主义,正如当时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在他的一首叙事长诗《唐璜》中所描写的惊涛骇浪的险境一样,可谓是先进思想的艺术反射。

  在画面上,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成为画面的中心,向观众明白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一块红巾。顺着他们呼喊的方向,细心的读者能够在远处的浪尖上发现一个细微的船影,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

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的欧仁·德拉克罗瓦在看过这幅作品后,像发了疯一样,径直跑回自己的画室,开始寻求同样激动人心的创作方法。而波旁王朝的拥护者们则恨不得将此画劈成碎片,以泻心头之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是国王路易十八出面,才使这幅名作免遭厄运,他将《梅杜萨之筏》捐赠给卢浮宫美术馆,在那里永久珍藏。

本人收藏有崔瑞鹿、于文学、李元石、于太昌、王本诚先生的作品~请教业内人士帮我详细点评下他们的价值!谢

崔瑞鹿,原名崔瑞禄,1944年出生,当代写意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入室外弟子.。亦曾受教于画家郭味渠、秦仲文、黄永玉、许麟庐诸先生。擅长写意花鸟画。现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央书画院院士。真迹每平尺2000~4000元(根据作品精细程度等)。

于文学,字子敏,1946年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擅长写意花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真迹每平尺1000~2000元(根据作品精细程度)。

于太昌,1932年8月出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山东省美术馆一级画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真迹每平尺500~1000元(根据作品精细程度)。

王本诚,字大愚,1936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善国画山水。真迹每平尺1000元左右(根据作品精细程度)。

以上画家都属于老画家,不炒作。在当代字画市场风气不正情况下,作品价格不高。建议继续收藏,不要轻易出手。

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 的作品怎么评价

我大致看了一下他的作品拍卖成交纪录,一张油画的价格最高在五万元人民币上下。他的作品想象丰富,不过同质性严重,且内容较为阴森恐怖,故而不受大众藏家青睐也是可以想见。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波兰本土艺术家由于缺乏艺术市场,而在较喜欢他作品的法国,他又非常边缘化。所以导致他的作品价格不高,如果题主喜欢可以买啊。

吕少华的作品点评

在中国山水画的行列里,吕少华先生的山水画以其清逸俊秀, 浑然大气的独特风貌而广为世人所瞩目。他的画设色浓艳而不俗,泼墨自律而不浮,笔墨生动,意蕴沉厚,加之构图灵巧,技法丰富,令人读来仿入其境,遐思翩翩,赏心悦目。总能给人以博大雄浑之神韵,大幅作品更见宏伟之气。动静反差激烈,动如翻江倒海,狂风巨澜;静如万籁无声,风清月明。表现手法既有祖国传统的笔法,点点滴滴洋洋洒洒,又有西方画那样用阴影和明暗等自然的固有属性来表现对主体理念的巧妙结合,观看后使人倍感新意妙笔生花从表现形式和笔法上看,少华先生的国画兼容以油画、水彩画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1303133、水粉画甚至木刻画的套路,因而众妙毕备,卓而不凡。布局上,少华先生应物象形,或求点面俱到的完整,或求一鳞一爪的精粹,在他的山水画中,既见北宋的全景重叠,又见南宋的残山剩水,令人眼观而心思念念,总想弄清楚画家对艺术形象的精到分析。处理画面结构关系的时候,艺术家既考虑到事物客观上的内在联系,又思忖到审美意趣的描写需要,在形体的起伏,线点的交织,空间的伸缩上有意予夸张或变形,使之成为既符合科学实际又具有高度鉴赏价值的艺术形体,为作品搭上完美的骨架。丰富而多彩的表现手法,使他笔下的各般画,既见工整严细,又显超脱酣放。

从墨彩语言看,少华先生的国画蕴涵着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厚感情;包容着传统中国画和油画的诸多丰富内涵。在随类赋彩、以色传情的前提下,少华先生为了取得超人的风格,醉人的情彩和迷人的神韵,大胆尝试着冲破墨彩禁区和中西画法的约束,他运用油画笔法涂染墨彩,轻巧地改善了国画色彩音乐节奏般的规律;用油彩画法中的高光解决了国画画面上亮点不太突出的缺陷;水墨的厚涂法极有效地增强了暗影实物的质感;中西合璧敷色法所产生的别开生面的色相深浅、强弱,使画面奇迹般地出现了伸缩性的色彩效果,使人身置青山绿水,醉心鸟语花香,相伴仙家诸友,忘却眼前是画!

提起吕少华,很多人会说他是一个一生与真诚结缘的人, 是一个一生用生命冒险的人……他孤身漂泊国外,一支画笔伴随他寂寞而欢乐的旅法历程。为了采风,他深入实地生活,差点儿掉进深山,迷路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茫茫黑夜之中睡醒时旁边盘着巨大的毒蛇……这一幕幕惊心动魄,死而复生的传奇故事,使我对少华先生有了一种深深地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