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看不懂的佛法,和书是累了不想看吗,他聪明好学探索到底的!!! 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9906℃ CLIFTON

康熙有看不懂的佛法,和书是累了不想看吗,他聪明好学探索到底的!!!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康熙是怎么样读书的,哪位高手能了解,借见下?

正如毛主席的那句话~世上最难得唯独认真二字~

康熙爷就是一个十分认真的人~

康熙关于读书的“四贵”: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

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算得上是对康熙此言的最为贴切的诠释。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读书如同小孩子们闭上眼睛背课文一样,知其形而不得其神,要我说的话,读死书,死读书,这样的书不读也罢,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生命。记得我们一位先行者曾说过的“薄厚论”,倒是很有些意思。大意为:先将“薄”书读“厚”,再将“厚”书读“薄”,此处的“薄” 与“厚”想来与康熙大帝的“贵思悟”有异曲同工之妙。读书者,必须有所悟,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最大程度的为我所用,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和最高境界。

驳斥反方观点:按图索骥,纸上谈兵!

学佛学的越来越懒散,贪嗔痴和不上进,看不进佛书,情爱越多, 学错!!!!!!!

首先你把学佛跟工作生活学习对立起来了。这是对佛教的莫大误解,真正的佛法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更安心顺利,而不是象你现在这样烦恼。你现在是没有一个安心处,不妨先安心工作安心生活,然后慢慢去了解佛教,进而学习之。慢慢来不着急。

想学习佛教,但我没有佛学基础,不知道从何学起,而且看了一下佛经,感觉看不懂

1、不要说你没有基础,——“想学”,就是你的基础。生起这一个念头,你已经有了成佛的一切基础。

  2、我们不要“学习佛教”,也不要研究佛学,我们要的是学佛,——以佛为学习的榜样,以成佛为最大目标。因为,现在的佛教似乎已经失去原本的意义,更像是某种工具,比如,玩政治的人会用来做政治方面的工具,消极的人会用来做避世的工具,等等,我们应该不需要向一种工具学习吧?至于研究佛学,因为我们并不想做一个学者,所以我们也不需要研究,研究,就会有肯定和否定,而我们需要的是学、学佛,这里只有肯定。

  3、佛经是佛向不同的对象所讲的东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结,也就是说,成佛的道路上会有不同障碍,为了帮助学佛的人解除不同的障碍,所以就说了不同的话,这些不同的说法,就成了一部又一部的经。所以说,任何一部经,都会有真正的法在里面,任何一部经,都能让人明白佛的道理,都能使人成佛。只要是你喜欢的,想看的,能看得明白的,那就是和你有缘的了,既然有缘,就说明你能籍此深入。

  也许你会说,你这么说来说去还是一样白说,因为,我还是看不懂,还是无从学起,还是觉得没有基础。

  关于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佛并不需要基础,如上所说,想学,就是你的基础。六祖惠能,一字不识,按说,他是最没基础的了,但是他成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绝不是一种夸张,我相信那是一种真实,放得下刀,那是一个屠户的最大决绝,所以他能立地成佛,似乎,这也不需要什么基础。如果要说,那就是估计他已经有前生前世的无数修行,那就是他的基础了吧,但前生前世的修行,谁看得到呢?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都具备。如今你想学了,也许,就是前世无数的修行,如今才会生起这一念,所以说,这就是你的最大基础。

  再一个,关于不知从何学起:这个问题,我想,你为人处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你最纠心、最放不开的是什么,这个,就可以作为你的出发点,就从这里开始。就像那个屠户,作为一个屠户,那把刀就是他生命的全部,就是他最不能放下的,而他最终放下,所以他最大的问题在这里,最终解决了,他就成功了。如果觉得这样说还是很虚,一定要有个什么门、什么派才能入手的话,还是那句话,看你爱好,爱好,就包含了缘份在里面,所以,喜欢禅就禅,喜欢密就密,喜欢净土就净土,等等,总之,条条道路通罗马。就我而言,我就喜欢禅,但是也只是知道一些比较皮毛的东西,只能算是一个爱好者,也没有深入到哪个程度,也就看看经,看看相关的书,结合自己的心念,希望能把自己的问题弄清楚。

  还有一个,关于看不懂经:个人理解,佛是教导我们放下一切的,就连成佛的想法也要放下,真能放下一切,我们就不用学佛了,也不用成佛了。所以,——个人理解,——任何一部经,都是教我们放下一切的。古文基础不太行的话,就看白话文的解释,如果白话的解释不是教我们放下一切的话,估计,这解释就是有问题的了。

  个人理解,谨供参考,呵呵。

“看了佛法书,不看世间糟粕书;看了净宗经典,不看其他宗派经典。”不知道我这种观点有没有片面之处?

经典常说: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

印顺导师开示

有以为:彼此相同,所以一法就等于一切。这样,不需要广修遍学,一经一佛一咒的佛法,大大的发展起来。其实是不能完满的把握佛法,取一滴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都在这里。有的,不能完满的总持佛法,对自己多少理会的法门,赞扬到极点,觉得这是最殊胜的,最究竟的。有了这,就有了一切;或以为有了这,就不需要别的。总之,佛法的多彩多姿,适化无方,凡不能统摄总贯,不能始终条理,都会犯上偏取部份而弃全体的过失。这种家风,使佛教走上空疏贫乏的末运!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我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