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华殿和主敬殿的介绍? 文华殿介绍

8124℃ EARL

关于文华殿和主敬殿的介绍?文华殿介绍

故宫有一个主敬殿,它是干什么用的?

不是吧,主敬殿是文华殿后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坐落在工字形基座上。

文华殿及主敬殿在明清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讲“经筵”的地方。经筵是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的讲席,起自宋代,元、明、清因之。幼年的皇帝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掌握文化知识,明白自己的责任。成年的皇帝则可以探讨经义,了解历代帝王治国的经验教训。

故宫里的武英殿和文华殿是干什么的

1. 文华殿

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

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礼毕,赐茶赐座。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

2. 武英殿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武英殿、内务府,这些是干嘛的?一一列出来

1,太和殿,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等,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2,中和殿,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3,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4,文华殿是外朝三大殿的补充。 是“经筵”前祭祀孔子的地方。 文华殿在初建时是太子们的正殿,房顶上覆盖绿瓦。在嘉靖十五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换成黄瓦,著名的经筵典礼在这里举行。 明清两朝皇帝御“经筵”都是在春分、秋分两季。皇帝要撰写御论,阐发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经筵御论使用满语和汉语各讲一遍。文臣们跪在御前,聆听皇帝御论。5,文渊阁之名始于明代,文渊阁的功用早期主要在于藏书、编书。著名的大类书《永乐大典》,即在南京宫中文渊阁开馆编纂。藏书、编书而外,文渊阁也是“天子讲读之所”,皇帝不时在此翻阅书籍,并召集翰林儒臣讲论经史。同时,文渊阁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北京皇宫的文渊阁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在明末战火中被毁。后来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四十七年(1728年)《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6,上驷院,清代内务府所属的三院之一(三院是上驷院、奉宸苑、武备院),掌管宫内所用之马。清初沿用明代之制,设御马监,后又改称为阿敦衙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改称上驷院。7,南三所为东宫太子,或者皇子所居,也称“阿哥所”或“所儿”。8,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9,内务府是清朝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为清代特有,始设于顺治初年。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

清朝的大学士中,文华殿,武英殿,保和殿的有什么区别

清朝基本延用了明朝的宰相制度,但又经过了多次变化。清太宗崇德十年(1636)改原有的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均设大学士一职,从此清朝便以内三院大学士为宰相。顺治十五年(1658)又仿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分置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及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后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殿阁大学士设满汉各一人,正一品,还有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一般汉人不是翰林出身,是得不到这样的官职的。

六个殿阁的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有一个由高到低的次序,可以由低到高的升迁。如张廷玉先任文渊阁大学士,再授文华殿大学士,最后升到最高的保和殿大学士。不过乾隆以后,保和殿大学士只授过傅恒一人,即使连晚清的李鸿章也只授文华殿大学士而已。

TAG: 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