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香港电影没落

5612℃ JON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香港电影没落

香港电影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衰落有很多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就是香港的地区狭小,市场有限,所以电影的投资不大,小成本制作比较粗糙很难吸引观众。还有香港的演员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没有具有代表性的新演员接替老一辈的演员。相反的大陆的投资较大可以邀请香港的具有号召力的演员,这也给香港的电影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机。论起外部原因就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看电影越来越方便,整个电影市场都不如以前了,现在的外国大片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欣赏水平越来越高,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香港电影发展的阻力。

1.香港电影衰落的因素有哪些? 2.香港电影的衰落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3.香港什么时候才能做回东方

香港电影衰落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盗版光碟,电影本来是靠票房取胜,现在盗版这么猖獗,很影响票房的,投资方挣不到钱,自然就不会去投资拍电影啦,许鞍华的《桃姐》也曾经遍寻投资不得,最后刘德华施以援手,才不使这部影片夭折。

还有一个原因是演员,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香港电影飞速发展,主要是靠好演员和好导演,演员比如周润发,张国荣,刘德华,梁朝伟,梁家辉,刘青云等,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尔冬升,陈可辛,许鞍华,吴宇森,王家卫等。现在香港基本还是靠他们,而他们也老了,有一些角色也不再适合他们,可又捧不出新一代像他们那么有名的年轻演员。周润发成龙后来去了好莱坞发展,演员导演青黄不接,又缺少了台柱,电影市场自然受到了冲击。

谷德昭和郑丹瑞曾在金像奖30周年时用一个笑话讽刺内地电影的潜规则:香港人去内地做电影普通话只要会说四个字就行了,内地老板:可以卖两个亿吗?香港人:行。内地老板:可以让我的女友做女主角吗?香港人:没问题。

这与其说在讽刺内地潜规则,不如说是处于悖论困境的香港影人在自嘲尴尬:为了生存,他们没法对内地资金和市场说不。为了得到内地投资,就不得不接受内地的条件启用内地演员。而代价就是牺牲了香港自己的特色,更挤占了香港人原就有限的生存空间。

内部是媒体环境的恶化,香港经济不景气,本土电影几乎不堪,外部哈韩哈日成风,明星号召力大不如前,内地在发展过程中虽闹出笑话却不能掩盖正在崛起的事实,凭借着庞大的市场和资金,明显的影响力成为笼罩在香港影坛的阴影。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香港电影的悲哀啊

1990 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业急剧滑坡。尽管有古惑片的流行,1996 年首轮港产片的总收入仍下降到 629101353元,比起1995年的 898054149元下降了29.95%。到1997年,总收入继续下降为 54475万元,1998年为40870万元;超千万票房的影片票房总额,1996年为 26468 万(24 部),1997年为25224万(14 部),1998年下降到了19618万(10部)。香港电影在好莱坞高科技大制作和自己的大量粗制滥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场,包括东南亚市场,同时也受到日本、韩国电影的影响,大量电影资金流失,电影人青黄不接,出现了前所没有的颓势。 九七的临近也加剧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资金大量的从电影业撤出,大部分人还是观望的态度,于不安和担忧中期盼着转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香港电影面临低谷正好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刻,之前的大量跟风和粗制滥造的作品减少了很多,电影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被“提纯”了,留下来的电影人开始重新寻找市场的切入点、探索全新的电影表达方式、规划香港电影的新未来。很多原来商业化模式下难以见到的电影纷纷崭露头角。比如,陈果的《香港制造》,以清新、真实的记录风格用平民化的视角关注边缘生活。

另外一个令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是电影人青黄不接,1993年吴宇森成功进军好莱坞后,先后有周润发、成龙、李连杰、杨紫琼、袁和平等去好莱坞拍片,香港电影的大量中流砥柱远走他乡,电影人才瞬时出现了真空。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生代的电影人,在市场不景气、人力资源缺乏的境况下,为香港电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坚守香港的中坚导演之一。这一时期的香港黑帮片中弥漫着一种混乱末世的悲哀和命运无常的感伤。

现在的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

我觉着主要是市场有了变化,加之人才外流,香港电影人的青黄不接等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他的没落这里可能涉及到很多问题,但我本人比较反对归结于香港回归的观点,千禧年之后的香港电影还是有很多经典影片的,如《少林足球》、《功夫》、《无间道》、《黑社会》、《花样年华》等等,这些都是叫好的作品。

但是10年之后,这种情况急转直下,很少看过眼前一亮的作品了。

TAG: 香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