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被判缓刑的人员因为原暂住地不接收,如何另外找到可以接收的单位?

王启芝

判了缓刑,原单位可以不接收或再给予处罚吗

将要被判缓刑的人员因为原暂住地不接收,如何另外找到可以接收的单位?

可以 按照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劳动者违反国家法律,构成犯罪,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企业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缓刑也是刑事处罚,企业有权开了他

我被判缓刑,家里司法所不接收,怎么办

如果是居住地司法所,他们可以不接收.但是你的户籍地司法所是必须接收的.如果他们不接收,你有权要求他们做出答复不接收的理由和依据,我们要看过他们的理由才能答复.一般来说,不接收主要是一些程序问题,比如你都事先不通知,突然就拿出判决书要求接收,这种情况就可能被拒.总之你可以和司法所慢慢协商,看程序方面如何补救.实在谈不拢,你可以找当地检察院咨询,他们有司法监督权.有一种比较麻烦,那就是你在户籍地没有可居住的地方,这种情况户籍地司法所就有理由推脱责任,这种情况你就必须自己解决居住问题再申报了,而且速度要快.居住地必须是固定的,可以在自己家,也可以是亲戚家,但是不能用租房的应付.亲戚家的话需要亲戚出面证明担保.

判缓刑后司法局不接收怎么办

判了缓刑司法局不接受,不影响法院判决.法院判缓刑的,司法局无权不接收.当然,如果犯罪人不居住在该司法局辖区的,法院应当将犯罪人移送其居住地的司法局执行.对矫正对象的接收是一项严肃、严格的法律程序,它以权力机关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或决定为依据,以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为载体,以履行法律手续为表现形式,因此司法局应当接收.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六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

判处缓刑户籍地司法所可以不接收吗?

缓刑犯的监督管理有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监督执行,也就是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去落实,派出所根据《公安机关对判处缓刑、假释、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罪犯的监督管理规定》去执行,你应该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报到,并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每月定期汇报个人活动情况,违反规定的公安机关可以看情节给予行政拘留或者报请人民法院予以收监;而司法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机构,具体的你要到司法所去一下就知道了,但是他们的规定没有公安机关的这么严格,祝你好运!

判了缓刑没地方接收怎么办

犯罪嫌疑人被判处缓刑后,判处书是有写接收缓刑人员的机构,这个机构一般上居住地县级以上的司法机关.如果符合条件的就可以判处缓刑,没有地方接受与当事人没有关系.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10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3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判缓刑的人可不可以在外地工作,你的回答法律依据是什么?在哪儿可.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 并向其所在单位或者居住地群众公开宣布解除管制或者恢复政治权利;被宣告缓刑的.

事业单位的职工判缓刑期满后还可以在回原单位上班吗?

只要单位没有依法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职工就可以回单位上班.政策依据:《人事部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行政刑事处罚工资处理意见的复函》青海省劳动.

法院判决缓刑司法局可以不接收吗?

判处缓刑的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间要进行社区矫正,法院在对被告人判处缓刑前,要向社区矫正机构发函,征询其是否同意接受该人社区矫正,如果被拒绝,法院一般就不.

法院判缓刑之前有个社区矫正调查,但户籍所在地的司法所不同意接.

对于已经生效的人民法院的判决,司法所必须执行,不存在不接受的情况.除非服刑人员不属于该司法所管辖.

判缓刑当地司法局不接受怎么办

1. 法院判缓刑的,司法局无权不接收.如果犯罪人不居住在该司法局辖区的,法院应当将犯罪人移送其居住地的司法局执行.2. 司法局不接受时,可以要求司法部门说明理由,建议向当地公安局咨询处理,反馈情况.3. 作为被判刑者,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六条 ,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4. 咨询你的辖区是否属于该司法局管辖范围内,如果不是,请与你的住所辖区相符的司法局对接.5. 法律依据:《刑法》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TAG: 单位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