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4经济9金融0什么前景条件07? 商务经济学就业方向

320℃ JOSEPHINE

关于商业4经济9金融0什么前景条件07?商务经济学就业方向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简介和未来发展前景

一、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加强并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经营效益实现了逐步提高。但是,商业银行在体制和机制上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改革任务还十分繁重和紧迫。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银行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健全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建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国有商业银行虽为国家所有,但没有明确的所有者主体,也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权益要求,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道德风险(moralhazard)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由于所有者主体的不明确,对经营者形成了多元化的目标,其业绩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均无明确界定。极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作为契约组织内部的协调交易成本。尽管商业银行经过多年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仍未能真正形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2. 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能力的下降。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首先,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体现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由于体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稳定的补充渠道,并被大量不良贷款和无效投资严重侵蚀。2003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5.11%;11家股份制银行为7.31%。其次,银行盈利能力差。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利润留存,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4大商业银行赢利水平急剧下降,银行风险程度明显增大。目前4大商业银行的人均利润率仅相当于境内外资银行的1/25(田国强,2004)。第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03年6月,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按5级分类已超过两万亿元。

3. 商业银行运作管理效率的低下。首先,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粗放,决策与控制缺乏有效性。由于产权不明与资本“人格化”虚置原因,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水平较低。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或者“齐抓共管”,或者“互相推诿”,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运作机制与制约机制,金融犯罪与管理渎职行为时有发生。其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中国银行业整体上存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风险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感等较差,缺少团队精神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第三,金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突出问题是业务范围狭窄,盈利空间有限,缺乏产品创新能力。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在现有金融创新能力约束下,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将变得日趋不稳定。

二、加入WTO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本人认为,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长期制度环境。根据中国在加入WTO时有关承诺,我国目前已正在人民币业务经营地域与客户等7个方面逐步放宽对外资银行的准入。全面地看,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带来了促进竞争的积极效应,但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产权制度竞争的挑战。就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构成来看,占国内银行业70~80%市场份额的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新兴商业银行尽管是股份制形式,但其大股东仍然多数与国有成分有关。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产权模式,决定了它经营目标的两重性,既要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同时又必须承担一定的政策性业务,不可能完全按照经济理性来运作,从而制约了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都是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股权具有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这种产权模式决定了其经营目标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在产权制度竞争上面临着不利格局。

2. 银行业务上的冲击。外资银行在资金实力、管理经验与金融创新等方面处于明显优势,必将逐渐使国内商业银行某些业务受到强烈冲击。(1)储蓄存款出现转移。过去我国法规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吸收存款的规模和范围。加入WTO后,中、外资银行争夺储蓄的竞争加剧,居民部分储蓄出现向外资银行的转移。(2)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发展,因此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大量增加,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争夺业务。(3)贷款业务有所流失。外资银行重视以信贷为手段去争夺市场,而优质企业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灵活、效率高的外资银行。(4)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面临激烈竞争。

3. 在客户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中资银行在优质客户发展和巩固方面的竞争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外资金融机构能够进一步利用其跨国网络优势、创新能力与国内金融机构争夺优质客户群。可能的结果是国内金融机构的一批优质客户出现流失,而有风险、效益不好甚至亏损的客户留在国内金融机构。

4. 优秀金融人才的流失。廉价的人力资源是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一个优势,但同时也是一个致命的劣势。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出于业务经营需要,会普遍采用人才本地化战略,雇佣一批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当地高层管理人员和熟练员工。外资银行具有收入水平高、工作条件好与人才任用机制灵活等优点,会以高薪聘请、委以重用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管理方式来挖掘“金融精英”,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人才流失的严峻考验。人才流失对我国金融业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劣化,更严重的是发生客户、业务的转移。

“献上全部财富”--谁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研究---付方东”这篇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研究付方东

【摘要】: 目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放弃分业经营,走上混业经营道路,而欧洲大陆的德国、瑞士等国家则一直实行的都是混业经营制度。现在,我国加入WTO后的保护期已过,实行混业经营的国外金融机构将携大量业务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这给仍处于分业经营制度下的我国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因此,将我国经济放入世界经济整体中去考虑,尽快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是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通过参考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规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潜在的风险,并在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综合权衡的基础上,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提供一定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及其规律;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理论依据;混业经营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的变化;混业经营可能带来的特殊风险以及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等问题。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的现实意义、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论文的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分析了美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模式转变到混业经营模式的原因和规律,并以此作为研究我国金融业的分业和混业问题的借鉴。 第三章在参考美国金融业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理论依据。首先辨析了金融业混业和分业的概念,然后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基本依据和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特殊依据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有其必要性,但其风险也不容忽视。 第四章一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在混业经营情况下的变化;另一方面着重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条件下将要面临的特殊风险,并以中信集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五章以前文的分析为基础,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包括激发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实行混业经营的特别许可制度等。 第六章是文章的结尾,对本文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收益、风险和发展途径的论述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形成了几点结论。

【关键词】:商业银行 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 金融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2

【DOI】:CNKI:CDMD:2.2008.015587

【目录】: 摘要2-4英文摘要4-91 导论9-201.1 选题背景和现实意义9-101.2 文献综述10-181.3 论文内容、结构与方法18-19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19-202 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与分析20-292.1 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混业—分业—混业”的演变历程20-232.1.1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自然混业阶段20-212.1.2 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分业经营阶段21-222.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混业经营阶段22-232.2 对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演变规律的重新考察:效率与安全问题23-242.2.1 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金融分业制确立的分析23-242.2.2 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金融混业制确立的分析242.3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问题24-292.3.1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252.3.2 金融机构结构的变化25-262.3.3 客户需求的变化262.3.4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26-272.3.5 实践经验的积累27-293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依据29-403.1 金融分业和混业的概念辨析29-313.1.1 分业经营29-303.1.2 混业经营30-313.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基本依据31-343.2.1 混业经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31-323.2.2 银行资产的同质性32-343.3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34-403.3.1 经济及金融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混业经营34-353.3.2 加入WTO后分业经营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35-363.3.3 我国金融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开展混业经营36-373.3.4 我国混业实践和相关立法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作了一定准备37-404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风险分析40-594.1 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及其在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变化40-454.1.1 信用风险及其在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变化40-424.1.2 利率风险及其在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变化42-434.1.3 操作风险及其在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变化43-454.2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条件下的特殊风险45-534.2.1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利益冲突风险45-474.2.2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内部交易风险47-494.2.3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条件下的资本充足率风险49-504.2.4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条件下的体制风险50-514.2.5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条件下的人力资本缺乏风险51-534.3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风险实证分析——以中信集团为例53-594.3.1 中信集团的发展历程53-544.3.2 中信集团的业务范围及整合54-564.3.3 中信集团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56-595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路径59-645.1 坚持分业经营,同时促进混业实践59-605.2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完善公司治理60-615.3 促进金融竞争,激发金融创新61-625.4 实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特别许可制度62-646 结论64-65参考文献65-6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9-71致谢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