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一切戏论 一切戏论是什么意思

6283℃
什么是远离一切戏论

离一切相,即见如来. 等觉菩萨之悟在未到佛地时,亦属戏论. 不要因为“戏论”一词,对修行心灰意冷.没人一开始就达到“离一切相”的境界,达到“远离一切戏论.

远离一切戏论 一切戏论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离戏空性如何理解?

离即远离,一旦远离了一切实执烦恼,以及实执烦恼所摄的五蕴等诸法,就能证悟离戏大空性.(别人的解释) 空性远离一切戏论,真实不虚,故名真如,又名离戏空性(我的解释)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

你好! 我们的烦恼、业障本来是空寂的,就像浮云,终有散的时候,散尽则空.一切世界上的因缘、因果,其实是人在做梦,在梦中认为一切是真实的,醒来后,一切都没有了.如来随顺觉性是看一切平等,没有所谓的轮回和解脱轮回,幻象和真如是同一件东西,所以就没有执着,在什么地方都心安理得.人或非人,本性都是平等的.大道包容一切、无比广大,只有绝思绝虑,方能体会大道. 如有疑问,请追问.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之法我己得”是什么意思?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远离一切相状,叫做深;远离一切分别念,叫做寂;远离一切有无是非的边,叫做离戏;如来藏自性光明,一切功德全部圆满,即是光明;是远离一切因缘所作的大空性,所以是无为法.---索达吉堪布 “犹如甘露之法我己得” 这样殊胜的甘露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得呢?其实佛陀在众多经论中早就三番五次地说过,要以四种道理和四种依止的途径来获得.分享此甘露,然于此浊世, 由反其道致,难尝法妙味, 见此以净意,最敬教心著.这样的甘露妙法,各方面条件聚合的时候,每个众生都可以分享.现在值遇末法,五浊非常猖狂,在这样恶劣的时代,虽然佛陀已宣说了如甘露般的妙法,但是很多人都与之背道而驰,那要想得到利益就不可能.

远离一切相状是什么意思?

指心.心不动妄于色念,即无色相.当人以一腔性状体脉循环于高频,即出始心.心者脉冲遵循阈值共振.位置真,所谓光驱门,即方圆水衍品.所以人即物理准光辐射域卍.不言自明.无言即听.

为什么印度那里自古就容易出很多修行高的人?喜欢自己悟道?除了佛.

您好 其实佛教的空也并非指的是物质并非实有.佛教的空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色即是空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也就是我们本如圆满自性的大空性.因为印度那个地方人的灵性高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多,所以当初觉明菩萨(释迦牟尼佛德前身)从天上下来之前决定在印度下生传法.常念恭敬阿弥陀佛 ,一切疑惑都迎刃而解

怎么理解:清净无戏论体

楼主 您好首先举出此清净无戏论体之出处:本事经 卷三: 云何名为无余依涅盘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

什么是基道果?

这是藏传佛教的一种概念.记得宁玛派有一本书《定解宝灯论》,里面对这三个字有详细说明.即“ 基是所知之法的本基,道是能知的修行道路,果是修行的结果.大小乘关于基道果的定义各不相同,小乘的基是四谛十六行相,道是资粮、加行、见、修诸道,果是无学道阿罗汉果.大乘的基是世俗、胜义大双运,道是资粮、加行、见、修诸道中方便与智慧资粮的累积,果是佛的色身(报身、化身)与法身的双运.”

佛教教义主要有?

佛教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时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特权地位,主张忍耐、顺从,放弃争斗.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称人生有生老病死之苦,一切皆苦;集谛,称人生皆苦的原因是有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有造业,造业就不免受轮回之苦;灭谛,称灭除苦因就要灭绝欲望,甚至灭除生的欲望达到涅磐的不生不灭的境界;道谛,称要达到涅磐,就必须修道,其中修行以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有种经叫赚钱经怎么读

白色在中是这样解释的: 白色为五色之一.于密教所说六大之中,白色为'水大'之色.据大日经疏卷六载,洁白乃毗卢遮那之净法界色,一切众生之本源亦如净法界之洁.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