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法知识! 有关佛法的知识

376℃ MARILYN

问佛法知识!有关佛法的知识

关于佛教的知识

呵呵,你可能是小说看多了吧,其实佛教里没有什么兵力可言。有一些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佛教有四圣:佛、菩萨、缘觉、罗汉。佛教有百尊佛,有八大菩萨和十二圆觉菩萨,有四大声闻,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有佛前十大弟子、二十一度母、二十四诸天、十八伽蓝、龙神八部众等。他们除了佛外,多数都是佛的弟子,就是释迦牟尼是过去佛燃灯佛祖的弟子之一,属于过去七佛之一。佛虽百尊,都名相而已。常见的有三世佛、三身佛、五方佛、满堂佛、三圣佛等。佛和菩萨都有化身,因为有化身,所以才有不同的名称。佛教的传播中心,在上界为须弥山,在下界为南瞻部洲,而所谓的南部瞻洲,原指印度及周边的国家,现在指整个地球。以上有一些是戏剧性的人物,不属真实的,比如五百罗汉,比如百尊佛,比如十八罗汉。佛教徒有六众,分在家出家各四众,其中出家又分六众,在家两众,细分为八众。出家者,有趋乌沙弥,分男童和女童两众,就是指未到成年的孩童寺院收养出家,不能干什么活,寺院的粮食每日都要放到外面晒,他们就负责趋赶外面来寻食的鸟和乌鸦。然后是成年人出家守沙弥十戒者,为沙弥或沙弥尼,也分两众,如能继续守戒,守具足戒,就不再是沙弥了,而是比丘或比丘尼了,比丘或比丘尼就是指法师、指高僧,仍分两众。这是出家六众,在家归依者,是优波塞和优波夷,分男女两众。所以佛教徒详细的共分为八众,粗略的说为四众。

问一个关于佛教的知识

修行的人以戒律制止修行者的思想行为,使自己不错想,错做。

觉悟的人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思想行为是错误的,所以主动从思想中觉悟。产生制止错想错做。

修者为成佛 在求;悟者为明性 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可比,修行者的境界是初级;觉悟者的境界是中级;得道者是上级;成佛者是终极

问佛学知识的师兄,洁身自爱,守身如玉!是什么意思?

洁身自爱守身如玉的意思是不与配偶外的人发生性关系的意思.而且强调主观自觉性。似玉无瑕。在此性方面的行为不要有瑕疵污点恶行·

佛教的知识

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佛是神吗?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问:为什么称他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ā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ābhū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ticcasamuppāda。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问:什么是“因果相续”?

答: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佛教把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反对的。关于因、缘、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这里不一一介绍了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 八大宗派。

TAG: 佛法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