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佛法知识!

6324℃ DOUG

问个佛法知识!

问一个关于佛教的知识

修行的人以戒律制止修行者的思想行为,使自己不错想,错做。

觉悟的人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思想行为是错误的,所以主动从思想中觉悟。产生制止错想错做。

修者为成佛 在求;悟者为明性 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可比,修行者的境界是初级;觉悟者的境界是中级;得道者是上级;成佛者是终极

关于佛教的知识

呵呵,你可能是小说看多了吧,其实佛教里没有什么兵力可言。有一些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佛教有四圣:佛、菩萨、缘觉、罗汉。佛教有百尊佛,有八大菩萨和十二圆觉菩萨,有四大声闻,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有佛前十大弟子、二十一度母、二十四诸天、十八伽蓝、龙神八部众等。他们除了佛外,多数都是佛的弟子,就是释迦牟尼是过去佛燃灯佛祖的弟子之一,属于过去七佛之一。佛虽百尊,都名相而已。常见的有三世佛、三身佛、五方佛、满堂佛、三圣佛等。佛和菩萨都有化身,因为有化身,所以才有不同的名称。佛教的传播中心,在上界为须弥山,在下界为南瞻部洲,而所谓的南部瞻洲,原指印度及周边的国家,现在指整个地球。以上有一些是戏剧性的人物,不属真实的,比如五百罗汉,比如百尊佛,比如十八罗汉。佛教徒有六众,分在家出家各四众,其中出家又分六众,在家两众,细分为八众。出家者,有趋乌沙弥,分男童和女童两众,就是指未到成年的孩童寺院收养出家,不能干什么活,寺院的粮食每日都要放到外面晒,他们就负责趋赶外面来寻食的鸟和乌鸦。然后是成年人出家守沙弥十戒者,为沙弥或沙弥尼,也分两众,如能继续守戒,守具足戒,就不再是沙弥了,而是比丘或比丘尼了,比丘或比丘尼就是指法师、指高僧,仍分两众。这是出家六众,在家归依者,是优波塞和优波夷,分男女两众。所以佛教徒详细的共分为八众,粗略的说为四众。

请教大家一个佛教基本知识

拿念珠的方法是: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拇指拇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轮到母珠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佛陀也”。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

[摄真实经]中对执持念珠的方法是这样的:

佛部:应用右手拇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拇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拇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指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的记载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

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馀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馀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馀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亦名“持名印”,这里则为“念经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转**状。

[无量寿仪轨]云: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不过,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佛部和[苏悉地经]金刚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我以为还是以遵照经典记载的掐珠法去修持为妙,因为功德究竟不同也。

“什么是回向” ?你可以留意到寺院中,早晚课后大众或个人的回向?你可见过佛教发心善信所因的各种书刊的后面,每一本都有回向偈或词?它的用意,就是要把个人或大众所修的善业功德,指定方向或目标,去做某种你所希望要做的用途的意思。也就是把我们自己做好的善行功德,希望自他皆成佛果,回向菩提。[大乘义章九(卷)]说:“言回向者:回自善法,有所去向(目标),故名回向”。往生论下卷说:“回向者,把自己所已行之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第七卷说:“众生无善,我有善失,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音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由于回向对自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皆回向众生与菩提。

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十方梵天赞叹大通智胜佛偈文的后面,易行品弥陀章赞弥陀偈、起信论……等之后面课诵本早晚课诵后,各种经典完了时,都有回向,古德们和今天先进大德们发心所印的书刊之后,更是各人有各人自己不同的回向偈或回向文。

回向,也就是发愿,所有大德们的回向文中,以云栖宏大师的回向文最长也最完善,大德们不妨找来参考参考。所以,无论是念了经、持了咒、拜了忏或持了佛菩萨的圣号,或做了什么慈善好事之后,都要赶快回向。这比我们在世间积蓄财宝的利息不知要大多少倍呢!真可说是“舍一得万报”,受惠无穷,千万不可疏忽放弃。

不过要注意:若仅为个人的福德回向,所得的只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必需为十方法界所有众生着想,这样才有超乎人天的更大利益。

向各位师兄请教一个佛教常识!

凡事素食都可以供佛,但是不是供佛的必须品,一般初一、十五才供养食物,平时有水,水果,香,灯和鲜花就很好,没有条件只供养清水就很好。佛无所求,我们供佛是表达对佛这位老师的恭敬,也是通过供品的表法意义提醒自己修行。按照过午不食的规矩,午时以后不应该再供佛。

关键是要有一颗至诚恳切的恭敬心,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供佛的水果得是新鲜的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第二必须用清水洗干净,第三必须在果盘里摆放整齐让人一看就感觉很庄严能生出欢喜心,第四水果饮食等供佛的时候可以观想并念诵【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贤圣,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愿皆饱满,令今施者得,无量波罗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TAG: 佛法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