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那本说后能灵魂飞到别人头脑肯定转世的那本佛经叫什么啊求求好心大家能立刻正确详细些告诉吧

8189℃ MICHELLE

藏传佛教那本说后能灵魂飞到别人头脑肯定转世的那本佛经叫什么啊求求好心大家能立刻正确详细些告诉吧

佛经关于人死后的灵魂去向,

佛教的六道轮回,本身就已经说的清清楚楚了。人死后,有7个去处。1、如果生前有很好的修行,得到四果阿罗汉及以上的境界,则直接脱离三界。2、生前积有大善业,或者修行到初果-三国阿罗汉,则生天做天人。3、积有大善业,但是有嗔恨心,做阿修罗。3、持五戒十善,继续做人。4、生前愚痴,堕落畜生道。5、生前贪欲重、悭吝,堕落饿鬼道。7、生前有恶业,堕落地狱道。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死亡后灵魂进入中阴身状态,因为心中有怨气,超过了49天的中阴期尚没有重新转世的,这就是怨鬼,时间长短不一,长的甚至可达上百年上千年,不过很少。在它的怨气平息以后,还是会投胎转世的。

佛教里说人是由灵魂转世产生的,那么请问根据佛教宇宙中的第一个人是怎样产生的呢,第一个灵魂又是怎样产

第一个灵魂就是神。神为了认识自己,分裂成许多不同的部分。

我朋友说西方有活佛西藏密宗教的班禅可以投胎转世, 从而说人是可以转世的,请问是真的吗?

是真的,不光是活佛,每个人都有前生后世,一点也不迷信。

生死轮回每个宗教都有记载,几千年来难道都是空穴来风?

科学也在逐渐证明,催眠的很多人都回到过去生,要尊重真理和事实。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中的哪一派

活佛转世制度最初于13世纪由噶玛噶举派黑帽系首创,16世纪中叶为后期兴起的格鲁派采用, 17世纪中叶以后就成为藏传佛教各教派普遍采用的主要传承方式。概括说起来,活佛转世的形成有两个必要的因素:一个是佛教的三身学说和三世道理论,一个是13世纪藏族社会的特殊背景。

噶玛拔希

真正把活佛转世付诸实践的是13世纪的噶玛噶举派黑帽系首领噶玛拔希(karma-pag-shi,1204—1283)。

噶玛拔希出生于金沙江流域的一个佛教盛行的细离察多地方,跟随噶举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的再传弟子崩扎巴(apom-brag-pa)学习读写和经典等,很快成为噶玛噶举派的高僧,广收门徒,传经讲法,声名显赫。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进兵云南大理途中,于1255年在康区的绒域(即嘉绒地区)色堆召见了这位在康藏有广泛影响的名僧大德,并要他随侍左右,但被他拒绝了。这原因得从十多年前的事说起。

在此前,即公元1240年,时为西凉王的成吉思汗之孙(窝阔台之子)阔端派大将多达那波入侵吐蕃,遭到藏人的竭力抵抗,加之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多达那波认为难于以武力取胜;采取宗教羁縻策略才是上策。阔端听从了多达那波的计谋,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公元1247年与萨迦·班智的凉州会谈。1251年,萨班和阔端先后谢世后,蒙哥即汗位,将原来阔端所统辖的藏地交由忽必烈统领。此时跟随萨迦一起参加凉州会谈的年轻的八思巴聪明睿智,才华横溢,遂得宠于忽必烈。

萨迦、噶玛噶举两派都是藏传诸教中具有一定势力、地位和影响的教派。或许是由于两个教派的权力之争,或许是由于忽必烈南征时烧杀虏掠而使噶玛拔希厌恶痛恨,还是由于忽必烈当时并不是蒙古大汗,噶玛拔希最终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离开他到宁夏、内蒙交界地带传教,建立处囊朱伯位康寺(vphrul-snang-sprul-pavi-1ha-khang),后又往甘州、灵州等地传教,当公元1256年蒙哥汗召见他时,他便去蒙古和林会晤蒙哥汗。据说蒙哥汗赐给他一顶金边黑色僧帽和一颗金印。这为他与忽必烈的交恶埋下了伏笔。

1259年蒙哥汗死,翌年,忽必烈自称大汗,立即封一直竭诚追随他的八思巴为国师,并赐玉印。这种变故对噶玛拔希十分不利。此后,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也自称大汗,兄弟间为争汗位而发生战争。1261年,阿里不哥兵败,噶玛拔希因有帮助阿里不哥作乱之嫌,被忽必烈逮捕入狱。大约是考虑到噶玛拔希在整个藏区的显要声望和宗教政治势力,忽必烈于1264年释放了他。噶玛拔希辗转了8年才回到粗卜寺,1283年,他终于走完了坎坷的一生,圆寂于该寺。

为了巩固噶玛噶举派的势力,使其不致于因噶玛拔希的逝世而衰落,也为了使噶玛噶举派在对外斗争中和和萨迦派抗衡,以免被萨迦派瓦解、吞并;噶玛噶举派的僧人门第一次采用了活佛转世制度,将1284年生于后藏贡塘地方的让琼多吉(rang-byung-rdo-rje,1284-1339)立为噶玛拔希的转世活沸,并追认都松钦巴为第一世活沸,噶玛拔希为第二世活沸,让琼多吉就为第三世活佛了。因蒙哥汗赐于噶玛拔希的那一顶金边黑帽,此派便称为噶玛噶举派黑帽系,至今已传十七世。

索南嘉措

活佛转世虽说是由噶玛噶举派首先运用的,但真正使活佛转世形成制度并且影响整个蒙藏地区的,却是格鲁派。不过,格鲁派也不是一创立就形成活佛转世制度的,而是在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bsod-nams-rgya-mtsho,1543—1588)时期奠定的。

索南嘉措的“前世”根敦嘉措生活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1475—1542),这时,格鲁派的寺院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支持格鲁派的帕竹地方政权却日渐衰落,而且受到支持噶玛噶举派的后藏的仁蚌巴、辛厦巴等家族的限制。为了生存和发展,根敦嘉措积极活动,一方面寻找新的支持力量,一方面在游历中不断向群众宣传格鲁派教义、修建寺庙,以扩大格鲁派的影响。这样,根敦嘉措在圆寂前实际上已成为格鲁派一位较有声望的领导人了,因此,他1542年圆寂后,迫切需要有人继承他的伟业,巩固格鲁派的地位,活佛转世自然成为格鲁派最佳的选择了。1544年,哲蚌寺认定堆隆地方(今拉萨市的堆隆德庆县)的贵族子弟为根敦嘉措的转世,并在1546年把这个年仅4岁的男孩接到寺内接替根敦嘉措的法位,他便是索南嘉措。这是格鲁派主要基地哲蚌寺正式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开始。万历六年(1578),索南嘉措应邀赴青海,和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顺义王俺答汗会面,彼此互赠尊号。俺答汗尊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于是出现了达赖喇嘛的称号和其转世系统,索南嘉措算作第三世达赖喇嘛,追认前哲蚌寺寺主根敦嘉措为第二世,根敦珠巴为第一世。该转世系统至今已历十四世。

在此前后,格鲁派的另一大转世系统,即安贡(dben-gon)活佛转世系统(后演变为班禅活佛转世系统)也逐渐形成。该系统迄今已历十一世。

政治转变

由于格鲁派的推动以及明朝中央曾一度限制非转世活佛的教派首领朝贡入次,到17世纪中叶,各教派都普遍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形成众多转世系统。格鲁派六大寺院每个扎仓就有一至几个活佛转世系统,一个大寺院里大小活佛数以百计。后来,凡取得格西学位,或担任扎仓堪布、小寺住持,有一定财力的都可以转世。清乾隆年间,在理藩院注册的呼图克图一级的大活佛有148位,清末增至160位,其中驻京呼图克图有14位。仅格鲁一派就有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等全国级的四大活佛,分别管理前后藏、内外蒙的释教事务。活佛都有其府第、财产,有些还占有土地、属民,成为一种势力,与政教合一的制度有密切关系。活佛无论大小,其寺产和自身财产及声誉均可通过转世的形式继承。

无论是大活沸、小活佛,对学位的要求都是一样的,都要经过考试才能达到格西(dge-bshes)学位。格西学位的取得与否,说明佛学水平的高低,因此作为现世生活中的这些佛,不能不受到世人对学问的要求。于是,无论是大活佛、小活佛,一旦坐床,就要经过严铬的经学训练,一般都有自己专门的经师和管家,有些有数名经师。经过一定的学习后,和其他僧人一样,要经过辩论——格鲁派寺院多用对辩(tshogs-1angs)和立宗辩(dam-bcav-ba-shag)两种形式——获得学位。

无论是大小活佛或其他僧人,有了高深的学问,就有可能得到赤巴(khri一pa)法位,藏族有句谚语说:“只要你有学问,甘丹赤巴的座位空着呐。”不过,要得到如此法位,没有四五十年的辛勤努力是不可能的。中小活佛执掌地方政教大权的基本条件是:(1)任过大寺院的赤巴、堪布的;(2)被清廷封为呼图克图和被达赖喇嘛等大活佛封为赤巴的;(3)名僧、佛师;(4)追随大活佛或修建寺院有功僧人等。

操作方法

随着活佛转世制度的普遍采用,在灵童寻认、坐床等具体操作方法上,逐渐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完整制度。元代以来,教派首领或大活佛,大都得到过中央的封号和印信,以后,请封、袭封便形成一种制度。为排除寻找灵童时可能发生的弊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制定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中,又明确规定了达赖、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灵童,最终须由金瓶掣签确定。凡遴选达赖或班禅等活佛的转世灵童,均须按宗教仪式,经过依照前世预言、自现征兆、护法神谕进行密查暗访、遗物认证等选认程序,然后将初选者名签放置在御赐的金本巴瓶中掣定后,报中央批准。掣签、坐床由驻藏大臣监督。自寻认十二世达赖喇嘛成烈嘉措的转世灵童开始,又增加了到山南桑日县天母湖即纳姆措观景的程序。中、小活佛的转世则由各寺院认定后,报西藏地方政府呈达赖喇嘛批准即可。

发展

新时期,活佛转世工作备受瞩目,西藏自治区的主要活佛转世活动包括班禅额尔德尼、噶玛巴、热振、德珠、琼布等活佛的转世。此外,四川、甘肃、云南、青海等藏区也完成了多位活佛的转世工作。

2007年7月,国家宗教事务局颁令于当年9月1日起施行《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标志着新时期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更加规范、明晰和全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办法》体现了尊重藏传佛教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的原则,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办法》颁布以来,第一位以金瓶掣签方式确定的大活佛转世是2010年7月4日的第六世德珠活佛的认定。李德成对第六世德珠活佛的寻访认定曾撰文详细记载,他表示,这一过程自始至终坚持了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标志着社会主义条件下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