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一对悖论吗? 甘于平凡就没有理想吗

226℃ NEIL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一对悖论吗?甘于平凡就没有理想吗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一对悖论吗?为什么?

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个人理想脱离了的社会理想,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如果离开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就会流于空谈。

社会理想要通过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社会共同理想制约个人理想的实现;个人理想促进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

扩展资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理想必须与社会理想一致。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结合的追求他们的理想和追求社会理想,追求广泛的理想和共同的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强调足智多谋,有活力、专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祖国,为人民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理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正确的吗

正确。

(1)用社会理想指导,规范个人理想,让个人理想融合在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

(2)一旦两者有了矛盾,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决不能颠倒两者的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思修中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1、个人理想当代青年的理想呈现出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近期理想轻长远理想,对理想的价值性认识与真理性认识有矛盾,部分青年理想迷惘,表层理想的多元、多变倾向并对核心层理想产生冲击的现状。

分析当代青年的理想现状,找出引起问题的原因,对青年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理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成才,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

当代青年在生活理想上要追求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做生活的强者;在职业理想上要把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在道德理想上要养成良好的品德,做高尚的人;在社会理想上要志存高远,成为大有作为的人。

当代青年有了正确的理想,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补充:个人理想的实现才是最现实实现社会理想的手段,没有个人理想的实现作为基础社会理想的实现更加无从谈起。按照人的5大层次的需求,一步一步走才是最现实的。

2、哲学境界的视域角度出发,“社会理想”是同人的“生成”、“完善”的历史过程相一致的。“理想”总是体现为人在特定阶段的生成,它总是赋予内容的,而不是空洞的。如果将理想看作某种缺少规定的东西,那么“它要追求的那种较美好、较完美的东西是一种完全未予规定的东西”。

对理想赋予规定,就是使理想具有现实的而又超越“现存”的内容。理想永远是人的理想,既不归结为彼岸世界的天国精神,也不是个体自我的主观心理流动,这就必须具有对人的“生成”表达的现实的历史内容。这种表达不是顺从的“表达”,而是创造性的“表达”,是对人的“生成”的积极表达。

哲学境界就是理想人格的境界,它体现了“人格”的真实性生活的意义,从而集聚了真、善、美的理想。人通过自我意识,反思自身的生活,反省自身的人生,理解自身存在的意义。人通过确立理想的人格境界,使反思、反省、理解成为可能。

这种对人自身生活的追问式反思,构成了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哲学境界确定的根据和哲学的“真实”的终极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境界的“真实”是构建理想人格的前提,是赋予生活意义的重要条件。

哲学境界的理想提供的是反应完整人的本性的理想人格,哲学的“真实”主要是从理想层面上确立理想人格的“真实”。

3、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发生冲突时,应顾全大局。

从哲学境界的视域与维度出发理解“社会理想”,至少包括如下几层含义:首先,“社会理想”是哲学境界内蕴着的价值目标,对这一价值目标的“意义”表达是“社会理想”的实质所在。“意义”的确立是一种超价值的命题,它是价值的,又是超价值的。

其次,“社会理想”不是对“事实”的关注,而是对“事实”的超越,它以隐含的、非现存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是以不在场的“背景”为存在的前提条件。再次,“社会理想”是评价“现实”、导引“现实”的标准,一方面它是指对现存状况的“否定”,另一方面它又是对“可能”状况的“确立”。

哲学境界层面上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哲学反思基础上的。人的双重性规定表明,人的理想性要求根源于人的实践本性的“矛盾”之中。人在不断地分化着世界,又在分化世界的过程中将自身与人的生活加以分化。

这是由于,人总是要根据自身的本质、生活目的、人性的完善要求,确立人的未来发展的途径即“理想”。“理想”在这个意义上说,既是人活动的目的,又是人活动的前提。因此,哲学境界本身就确证或体现了人的“理想”性规定。

哲学境界是人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所确立的目标,这就表现了哲学境界的内在本质,即总要在面对“现存”的非理想的现实的同时,进而提炼出超越“现实”的“理想”;在“应当”的层面上将时代精神的“社会理想”以“抽象的”、“纯粹的”形式概括出来。

将哲学境界视域中的“社会理想”看作是“理想”的,并不意味着哲学境界的理想是黑格尔所谓的客观精神的表现。理想不是栖息在人的世界之外的抽象精神,现实也不是抽象精神的演化物。将哲学境界看作理想的,也并不意味着哲学境界的理想是完全的主观性表现。

哲学境界所体现的理想精神既追求着超越现实,又包含着个性丰富性的类本性规定,它是在人与对象的相互关系,在人的主体间性的相互关系的现实中加以体现的。

将哲学境界看作理想的,还意味着哲学境界的理想精神包含着人的本性全面本质对象化的整体需要,这一理想的价值指向不是局部的、片断的、某一层次的,而是对人性全面发展的总体而言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个人理想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社会理想

自己的实际谈谈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由这个关系决定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就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而言,社会理想还应占主导地位,社会理想指引着个人理想的基本方向,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和谐一致,才能更顺利地实现个人理想。只有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倡导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的利益愿望、实现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个人理想才会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