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尿床了怎么办啊?(孩子尿床怎么办 十个妙招可防止)

7370℃ SUSAN

小孩子尿床了怎么办啊?(孩子尿床怎么办 十个妙招可防止)

孩子尿床怎么办 十个妙招可防止

1. 带孩子看医生。如果从来不尿床的孩子突然开始尿床,家长应该带孩子看医生,做必要的检查。突然尿床应当警惕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危险。睡眠呼吸暂停也可能是孩子尿床的罪魁祸首。

2. 与孩子好好谈谈。多项研究发现,很多尿床的孩子觉得自己应该能够控制的事情却发生了“失控”,因而自尊受挫,自责难过。这时候,家长应该好好和孩子谈谈,帮助和鼓励他提高自信。。

3. 切勿惩罚。孩子尿床并非故意,惩罚孩子无济于事。

4. 关注孩子便秘。便秘会压迫膀胱,造成膀胱难以正常储尿,小便感增强。如果孩子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最好带孩子看看儿科医生。

小孩尿床怎么办

想要治好尿床病,必须要明白尿床形成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彻底治愈尿床病。遗尿病形成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1,膀胱小、膀胱括约肌功能差,白天小便次数多,有尿憋不住,有尿急、尿频现象,有个别的孩子白天还有尿裤子现象。2,大脑内分泌失调,肾气不足,晚上12-2点之间尿床,叫时迷糊,不叫则尿。3,脾胃虚弱,饭量小,挑食,体弱多病,易感冒上火闹嗓子。4,膀胱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灵敏度差,神经感受器传递信号有误,早上凌晨有尿不能醒,导致的尿床,5,肾虚,发育慢个子矮小,晚上出盗汗,白天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记忆力差,6,拍X光片显示隐性脊柱裂的患者,一般表现为白天小便次数的,中午睡觉尿床、晚上睡觉尿床3-5次或更多,或者有遗传的患者一般表现症状都是比较重等等。以上原因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制约。只有从补肾健脑,调理脾胃,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疏通营养神经入手全面调理身体,缺一不可,只有全面综合治疗了,我相信是可以完全治愈的。治疗需要服用“缩泉宝灵”一般一周就可以见效。

小孩尿床怎么办

孩子尿床的根本原因有三:

  一、脾胃虚弱,功能紊乱,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二、中枢神经发育不健全,尿感信号在传递过程中无法及时准确的传递到大脑。

  三、膀胱括约肌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膀胱无法正常排尿。这三种致病原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长期不治疗,易使孩子形成羞愧、胆怯、自卑心理,造成性格缺陷;影响孩子成长,出现偏矮、偏瘦或虚胖身材。尿床史长还会影响大脑发育,导致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使智商降低、学习成绩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3岁以上孩子尿床,可直接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处事能力差,恐惧集体生活,许多患儿甚至出现偏执,胆怯等精神心理障碍,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大脑发育,导致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智商低(尿床孩子的智力比正常孩子低17-23%)。长期尿床还会使许多营养未经吸收排除体外,出现偏矮,偏瘦或虚胖身材。如果你的孩子睡眠深,呼叫难醒,醒来后也是迷迷糊糊,应抓紧治疗,千万拖不得!

  健脾止遗片是由山东医科大学研制的治疗儿童尿床的专用药,该药在健脾和胃,调补肾气的基础上,增强膀胱括约肌的力量,使尿液安全贮存在膀胱中,减少排尿次数,同时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尿感信号及时传递到大脑,达到有尿自然醒的目的。健脾止遗片因安全、高效、不复发的特点已被国家药品监督局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小孩晚上尿床怎么办?

尿床也统称为夜遗尿,是指5岁或以上的儿童于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现象。一般来说,轻微(即不频密)的尿床并不算是一种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尿床的现象通常都会自然消失。相反,频密而持续的尿床很可能和隐藏性病理原因有关,必须给予重视和适当的治疗。

  中易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宋主任介绍,儿童自尊发展共有4个要素:外貌、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而尿床问题与后3大要素都密切相关。因此,为避免尿床儿童的自尊心受伤害,家长的态度十分关键。

  尿床:易让宝宝感孤独

  很多孩子都以为只有自己才会尿床,因此对尿床的问题羞于启齿。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尿床是儿童期很常见的问题。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部最近进行了一个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香港超过16,000名5~1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中,约有2%的儿童有夜遗尿;而接受调查的5岁儿童当中,大约有16.2%的孩子经常尿床。从比例上还显示,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现尿床的情况。

  儿童心理专家陆蓓蓓老师指出,孩子往往会因尿床而产生其它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如孤独、畏羞、焦虑、反叛、精神不集中、对社交活动退缩,甚至不敢参加任何需要在外间过夜的活动。因此,陆老师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无论在对孩子实施任何一种行为训练或当孩子的身上产生任何一种问题时,都应注意教育“适度”,置之不理或过激表现都会使孩子受伤。

  尿床:不可重视、不能无视

  传统观念一直以为尿床是由于儿童发育未成熟,而不能控制排尿所致,因此并不重视孩子的尿床现象,只是采观望态度。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部进行的婴儿膀胱活动及睡眠脑电波研究显示,即使在新生婴儿,排尿也不是由简单的脊柱神经反射控制,而是与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有关。超过1岁的小儿已不会在熟睡中排尿。除却一些生理因素(如遗传、膀胱功能障碍等),心理因素往往是继发性尿床的决定性因素,如家长因尿床而过分指责孩子,则很可能会加强孩子脑中的夜遗尿信号,使尿床次数变得日益频繁,甚至持续到成年。

  对待尿床的宝宝,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做?陆老师建议,别把尿床当大事,也千万不能忽视行为训练。孩子尿床后,应该尽快为他换上干净的床褥和衣物,并可在帮他做清洁时小声、温柔地告诉他:“长大了,不该尿床了哦!”切勿在其他孩子面前指责孩子尿床。如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尿床,或在老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总是憋不住想小便,家长则可先与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告诉孩子,想小便的时候可以举手,老师会同意让他如厕。

  尿床儿童的家长还应注意在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训练和作息调整,如晚饭后减少喝水,不喝含有咖啡因或具有利尿作用的饮料;每天为孩子做一个小记录,如孩子这几天没有尿床,父母就应给予奖励;午睡中或半夜把孩子叫醒如厕,但不要将痰盂放在床的附近,请他多跑几步上厕所,这样有助于他调整生物钟。

  3种方法治疗病理性尿床

  如果孩子在3岁后,还频繁尿床,那么建议家长马上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首先,看看是不是病理性尿床。如果父母都有尿床史,孩子很有可能遗传到尿床。如果是病理性尿床,也就是“遗尿”,家长也不要过分担心,勇敢去面对、积极治疗。

  麻宏伟教授介绍,现代医学一般采用下面3种方法治疗尿床。

  排尿训练:使用尿湿报警器或者闹钟:将湿度感应器放在患儿内裤上,孩子只要一排尿就会报警唤醒患儿,以训练患儿对膀胱膨胀的敏感性并及时苏醒。这种方法安全有效、无副作用。但短期内不能立刻见效,须长期坚持使用,治愈率达70%,复发率低。不过如果湿度较大,报警器常常会失灵。所以华南地区的家长也可以选择传统的闹钟来代替报警器。

  药物治疗:去氨加压素(DDAVP,商品名:弥凝片)有改善睡眠、促进觉醒的作用。口服0.1~0.2mg,每晚1次,3个月1个疗程,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用药时须限水以防水中毒等副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小剂量长疗程(6~12个月)远期疗效较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DDAVP与中药合用,疗效优于单用DDAVP,如中药遗尿合剂。

  [BOX]聪明宝箱

  尿床儿训练助手

  晚饭后减少喝水,不喝含有咖啡因或具有利尿作用的饮料。

  为宝宝制作“不尿床日”的记录本,庆祝“干爽日”。

  叫醒熟睡的宝宝如厕,并故意让他多走几步、醒一醒后再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