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真正的严格素食者,你赞同极简全蔬食这本书倡导的理念吗? 严格素食者容易缺乏

7283℃ GERARDO

请问真正的严格素食者,你赞同极简全蔬食这本书倡导的理念吗?严格素食者容易缺乏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你是否赞成这个观点?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同意 书中有错,你一味的去相信,你就会犯错,不如不看,无错。

社会上部分信奉素食,他们主要以谷类,蔬菜,水果,豆类为食.你是否赞同素食?并说

素食的理由

以当下的生活条件和营养学知识(推荐素食营养指南《素食圣经》),合理搭配的素食也能保证营养均衡(详情请百度一下“素食书香”,进入豆瓣小组,找到【素食营养指南】),还能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推荐《餐叉胜于手术刀》)、减少动物不必要的痛苦(推荐《地球公民》和《动物解放》)、减少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畜牧业的碳排放占全球的51%。推荐2014年度最佳环保纪录片《奶牛阴谋》)、节约资源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养活一个杂食者所需的土地生产力就能养活二十个素食者)。何乐而不为?

你是否赞同素食?请说明理由?

不赞同,肉类当中的一些人体必需营养物质,素食里面没有,对身体不好。望采纳

儒教提倡素食吗?

提倡,孔子、孟子都是素食者,也提倡素食。

儒家提倡仁义,素食是“仁”的基本,所以儒家亦提倡素食。

《南华真经》中有记载:

颜渊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汝斋戒,吾将告汝。颜渊曰:回贫,唯不饮酒、不茹荤久矣。孔子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意思是说,颜渊向孔子拜师求道,孔子则要求他先斋戒,颜渊回答说他很穷,已经很久都没有喝酒或吃肉了。孔子则进一步要求颜渊要“心斋”,意即净化心灵。由此可见,孔子向弟子传道时,也要求弟子持戒。

《孟子•梁惠王篇》中还有: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

既然孔子及其入门弟子们都是素食者,那么为什么在很多儒家的经典中有很多矛盾的记载呢?例如有记载说:“(孔子)鱼馁而肉败,不食”(《论语•乡党》),意思是说,腐烂变质的鱼或肉孔子是不吃的。

其实,在古书中经常会有相互矛盾的记载。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古人传抄的失误或篡改。要知道,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的年代里,书都是用与现代文字有很大差别的古文字抄写在竹片或木片[[考古学家们称之简牍。 — 作者注]]上的,书的流传则完全依靠人工抄写。很多儒家经典(包括《论语》)都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弟子们编纂的,并靠手工抄写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其中,孔子弟子们记忆上的误差已经在所难免,加之各派弟子也会各有不同主张。一些学者认为,孔子之后,其弟子们主要分化为“八派”。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不过七十二,而孔子晚年才得道,未得道的人是不能传道的,所以在这三千弟子之中,真正象颜渊那样接受孔子传道而成为入门弟子的可能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一般的学生。至于有些学生可能并没有跟随孔子多少时间,但在孔子去世后,也假借孔子之名而“著书立说”的,肯定也大有人在。所以,现世流传的儒家经典是否都是由入门弟子所编还是个问题(这也是最可疑的一点)。

如果孔子说过“不吃腐烂变质的鱼或肉”这句话,那么有可能是对那些吃肉的人说的。孔子曾当过官,接触过很多老百姓,不会每逢肉食者便劝其吃素,当看到别人(因肉食很贵而不舍得扔掉)吃已经变质的肉时,自然会劝其不要吃,此乃人之常情,并非是鼓励人家吃肉。不了解的人可能会因此而误认为孔子不是素食者。

实际上,“不吃腐烂变质的鱼或肉”,这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要写在如此伟大圣人的言行记录之中呢,这难道不有些奇怪吗?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孔子曾以此为理由,或被认为是以此为理由,拒绝过别人送的鱼或肉。素食者可能都有这样经历,有些人不知道你是素食者,因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送你一些荤的食物。一般你会跟他们解释说我是素食者,并拒绝接受;但有些时候,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不方便解释,而只是简单地拒绝了,未说明任何理由,或者假托食物不新鲜而拒绝了(对于在这辈子永远不会再相见的一面之交,此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干净利索的拒绝方式,长篇大论地谈论素食主义并非在任何场合或对任何人都适用);或者有些情况下,你只能简单地拒绝,因为如果你告诉他你是素食者,他又会买些素食送给你,而你根本就不愿接受他的东西。旁人若不明真相,则不会认为我是素食者。所以,如果孔子也曾经以此种方式拒绝过别人送的鱼或肉,那么,听说过此事的后人或者是一些不太亲近的弟子,由于不了解真实情况,就有可能认为孔子只是不吃腐烂变质的鱼或肉,而非素食者。

所以儒家是提倡素食的,只是经过多年变迁,许多经典加入了不少后人的个人意识及主见,所以让人迷惑而已。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宗教,都掺杂了很多人心意识在里头,许多教义、经典也被修改了甚至重编了,所以出现误导性的文章不足以为奇,但是只要细心研究儒家的经典,了解其中心思想,就会明白儒家提倡的“仁”是在提倡素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