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具体内容和理论体系?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4832℃ WHITNEY

资本论的具体内容和理论体系?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第一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第二章 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1、 资本的总公式。2、 总公式的矛盾。3、 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第八章 工作日。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协作。1、 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2、 简单协作的一般优点。3、 资本主义协作的条件和特点。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工资。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1、 原始积累的秘密2、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3、 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4、 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5、 工业资本家的产生6、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二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是抽象地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考察剩余价值实现过程中各生产部门资本的相互联系。(一)理解资本的流通过程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卷研究的是资本流通而不是商品流通;这里的资本是产业资本而不是商业资本;这里的流通是广义的流通而不是狭义的流通;其研究既包括个别资本的流通,又包括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其研究不仅包括物的运动,而且主要是研究价值的运动。 (二)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内容资本流通的阶段、资本流通的形态、资本流通的速度、资本流通的条件、资本流通的比例关系。(三)研究资本流通的目的,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其主要理论可以概述为“三大理论、两个再生产、一个实现”。(一)三大理论1、资本循环论。 即在第一篇中,主要以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过程。 2、资本周转论。 即在第二篇中,主要以生产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速度和次数。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 在第三篇中,主要以商品资本为中心,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和实现问题。(二)两个再生产 1、主要在第一、二篇中,论述了个别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微观经济的问题。 2、主要是在第三篇中,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宏观经济的问题。 所以,该卷也可称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三)一个实现 主要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共写七篇。第一篇论述剩余价值价值怎样转化成利润这种现象形态。第二篇论述利润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因而转化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问题。第三篇论述利润率用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论述商业资本,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同商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商业利润问题。第五篇论述生息资本,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利息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的信用、银行和货币流通。第六篇论述资产阶级状态的土地所有权,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和地租问题。第七篇总结考察工人阶级每年新创造的价值分割为工资、利润(包括利息)和地租,最后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大阶级。

资本论 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baike.baidu/view/73340.htm?fr=ala0_1_1

什么叫资本主义?《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一)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从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入手,透过商品交换的现象,深入探究了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形式,通过对价值进行全面完整地研究和逻辑的历史的论证,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阐明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和货币”,着重分析商品的特点和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并从这些矛盾的发展中说明了货币的产生。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抽象人类一般劳动的结晶,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出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商品价值的来源、形式和本质,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是理解全部《资本论》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详尽地分析了价值形式及其发展,从价值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过程来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简单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的交换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单价值形式逐步展开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的价值形式将演变为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使一系列商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简单的、统一的价值表现。当价值表现材料固定在金银等少数特别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上,这样,价值形式便发展到了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关系的体现。马克思还分析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现象,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中特有的现象,认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第一卷第二章“交换过程”,从现实交换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马克思分析了实际交换过程中的矛盾,即交换过程作为个人过程和作为社会过程的二重性之间的矛盾。为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一种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来沟通整个商品交换过程。这种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就是货币。第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在前两章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的基础上,详尽地论述了货币的职能。货币职能的发展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货币的主要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反映。 (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劳资之间对抗的阶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在《资本论》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资本论》第一卷第二至第六篇为剩余价值理论部分。马克思从分析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出发,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起点研究货币向资本的转化的。马克思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及增殖过程,彻底消除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神秘性。马克思还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并且阐明了二者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还专篇论述了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主要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等形式。第一卷第二篇即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首先分析了资本运动的特点和形式;接着提出了资本运动中的矛盾,即既要带来剩余价值又不能违背等价交换原则的矛盾;然后阐明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马克思在该章奠定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和阐明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研究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秘密,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第五章通过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第六章通过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即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以上两章是从质的方面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分析“剩余价值率”,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九章说明剩余价值量决定于可变资本的量和剩余价值率。以上两章是从量的方面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工作日”,直接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把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来研究。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第十章至第十三章,分析资本家怎样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致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不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加剧。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是全篇的理论基础和重点,从理论上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个范畴,阐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一、十二、十三章,依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考察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种具体方法即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以历史的方法具体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生产力如何变成为资本的生产力,由劳动生产力提高所得到的成果如何落入资本家的腰包。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由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组成。马克思在本篇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了考察,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的含义以及资本产生的自然历史前提等新提出的问题。其中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主要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分析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矛盾运动。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通过对剩余价值率的各种计算公式的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歪曲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的各种错误公式。第一卷第六篇“工资”,包括第十七章至第二十章。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工资及其形式,阐明了工资的本质。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工资问题是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论证了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第十八章“计时工资”指出计时工资是一种基本工资形式,就是按一定的时间单位来支付的工资,论证了计时工资是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一种手段。第十九章“计件工资”说明计件工资是是一种基本工资形式,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论述如何观察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同时还提出了关于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原理。

资本论的大致内容是什么?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序言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1、商品 2、交换过程 3、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4、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7、剩余价值率 8、工作日

9、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0、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11、协作 12、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13、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5、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16、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17、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18、计时工资 19、计件工资 20、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21、简单再生产 2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4、所谓原始积累

25、现代殖民理论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序言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1、货币资本的循环 2、生产资本的循环 3、商品资本的循环 4、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5、流通时间 6、流通费用

第二篇 资本周转

7、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9、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10、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11、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12、劳动期间 13、生产时间 14、流通时间

15、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16、可变资本的周转 17、剩余价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8、导言 19、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20、简单再生产 21、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序言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成本价格和利润 2、利润率 3、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4、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5、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6、价格变动的影响 7、补充说明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8、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9、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0、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11、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12、补充说明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3、规律本身 14、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15、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16、商品经营资本 17、商业利润 18、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19、货币经营资本 20、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21、生息资本 22、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23、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24、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25、信用和虚拟资本 26、货币资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

27、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28、流通手段和资本。图克和富拉顿的见解 29、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30、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 31、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I(续) 32、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II(续完)

33、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34、通货原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 35、贵金属和汇兑率

36、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37、导论 38、级差地租:概论 39、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I) 40、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II)

41、级差地租II--第一种情况:生产价格不变 42、级差地租II--第二种情况:生产价格下降

43、级差地租II--第三种情况:生产价格上涨。结论 44、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45、绝对地租

46、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 47、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48、三位一体的公式 49、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50、竞争的假象 51、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52、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