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求职者不应眼高手低,别挑工作。为什么没人给企业建议建议,让他们也不要“眼高手低”?

4472℃ LAURA

都说求职者不应眼高手低,别挑工作。为什么没人给企业建议建议,让他们也不要“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是坏事吗?

一日,我与朋友一起聚会,席间不知不觉就聊到了眼高手低。我问他:“很多人对眼高手低持批判态度,作为公司老总,您是怎样看待眼高手低的?”朋友思忖了一会,说“对于一些会讲不会做的人,统统贬之为眼高手低,我觉得有点冤枉。手低固然不甚好,但眼高做来也不容易,没有一定分析力、判断力,眼怎么也高不起来,是非不辨、黑白不分、浑浑噩噩者为数不少。这些人眼怎么也高不起来,更难望这些人的贵手有高起来之日。我公司招聘人才,历来从眼界开始。同样学历、同样经验、同样年龄和性别,眼高者得。道理很简单,一场面试,只能考察应聘者对事物的态度、对业务的认识、对社会的了解……如此种种都只能反映出这个人的眼界。至于工作起来是否称职,这完全是录取后的事,所以手高与否,对于选用人才显得并不十分之重要。眼高,投入工作以后可以慢慢锻炼,逐步提高效率,使手也高起来。眼低者,不可救药也!我无意为‘眼高手低’者辩护,最好当然是眼高手高,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但成才有个过程,一般人总是从提高眼界开始,能提高眼界已经是准人才了。今时今日准人才也不易得……而且,可能眼高手低还包含了其他方面的经济学的含意,你是学经济学的,可以思索思索一下为什么存在眼高手低?眼高手低中又蕴涵了哪些经济学的理论……”朋友的话让我豁然激动,不由想起了曾经的一件事。记得几年前的一天,我想拜一位著名的老书法家为师。这位书法家当时已经80多岁了,虽然有点耳背,但是精神矍铄。在谈到练习写字的时候,老人从临帖的角度提到了“眼高手低”的问题。他说,在写字上,他认为眼高手低不是坏事,手低不要紧,只要坚持写下去,总有一天会手高的。如果眼不高的话,问题就来了。眼高你才能识货,知道它好在啥地方,你才能凭着你的努力,发现好的字帖,持之以恒临帖,就能学到真本事,你的书法就会大有长进;如果眼不高,把劣货当作好东西,盲目去临帖,你下的功夫越大,越糟糕,字练不好,白耽搁了功夫不说,还养成了坏毛病,以后想要把字写好也就难了!一个人做事情“眼高手低”是正常的,只有眼高起来,手才能跟着高起来。一个人不应该怕眼高手低。眼高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要博览群书,更要见多识广才行。怕的倒是眼低手也低。我们经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再说,手本来就长在眼睛的下面,眼是手的领导,手受着眼的控制支配,如果你的手被不高的眼瞎指挥,瞎支配,怎么可能会创作出大气的作品? 这位老书法家说得何尝没有道理呢?老书法家谈的是书法的问题,他的这些话也适用于我们的求学、创作,学问之道、之术上吗?眼高手低的经济学基础是什么?1.眼高手低是专业化分工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必要 分工和专业化是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关键,也是促进创新、加快知识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率和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根本途径。因而,亚当·斯密在其伟大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一书中,深刻地论述了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影响,认为分工和专业化能提高人的工作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其生产效率、能促进技术进步和节约在不同工种间的转换时间。因而,在技术和知识的创新上、在企业管理及人类的各项活动中,必须奉行分工和专业化的原则。后来,比较优势理论则进一步为分工和专业化提供了理论支持,认为,建立在比较优势上的分工和专业化能极大地促进效率和一国福利的提高。具体来说,就是有些人要专门从事眼高的工作,而有些人则专门从事手高的工作,即对有些人来说,必须是眼高手低的,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手高却是更重要的,当然一部分人还得是眼低手也低者。这样的分工和专业化不仅不会降低效率,反而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那些生产思想的大师,或许某些方面的技巧并不高,如爱因斯坦,他的专长是进行抽象的思考、计算和归纳,但在实验操作方面却不是很有技巧,甚至是略显笨拙。但如果要让其做到手也高,具有非凡的实验技巧,,那必然会挤占其有限的时间,降低其进行伟大抽象创造的效率和可能性,甚至可能使之无以进行相对论的构想和创造。他提出的相对论奠定了核物理和原子弹的基础,这是他眼高的一面;但如果让他去领导、开发原子弹,去从事实际的操作,则未必会成功。在企业里,企业家的主要价值和任务就是做决策和进行战略构思,指引企业的未来和为企业奠定基本的制度和价值观,因此他必须要眼高,具有很高的眼光和战略能力。如果让其纠缠于企业的日常琐事,从事那些手高的技术活(如:财务报表的设计和财务的统计、一项新技术的创新和一种新产品的设计、数控机床的操作等),其结果大概只能是技术活没干好,企业也因为决策或战略不对而经营得一塌糊涂、甚至破产,因而,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而企业家就是“创新的灵魂”。即企业家的主要职能就是领导企业创新和构建、推行企业战略和塑造企业价值观。而其他的员工则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岗位上利用其专业优势来为企业创造价值。在学术领域,同样需要进行比较优势上的分工和专业化,如:在数学领域,擅长计算数学的人搞计算数学,擅长拓扑数学的搞拓扑数学,擅长微分几何的搞微分几何;在物理学领域,擅长微观物理的搞微观物理,擅长天体物理的搞天体物理,擅长力学的搞力学……唯有这样,学术水平才能不断的得到提高,学术宽度才能得以拓展,才能形成百家争鸣和百科争艳的局面。而如果要一个人在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都同时做到眼高,那只能是一种空想和奢望,其结果也只能落于眼低手也低。2、眼高手低是降低决策成本的需要 由于不确定性,未来无法完全预知,任何对未来的预测都是有风险的,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因而决策水平的高低、决策的好坏将直接改变未来的收益流,决策失误将导致高昂的损失即决策成本。决策成本的高低与决策者的眼光的高低是高度相关的,如果决策者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能准确把握事态的发展趋势,能做出符合未来环境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决策,就能有效的降低决策成本。因而,管理学者说人们在进行决策选择和从事任何事情时,首先要选择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去正确地做事,这是提高选择和行为效率的根本原则。做正确的事所体现的只是眼高,一个人只有眼高了、理解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并按企业或上司的要求去做正确的事,才能提高其行为效率。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如果其眼不高,结果将或者是决策过程拖得很长、丧失最优的市场机会;或者是做出错误的决策,将企业带入深渊。对一个员工来说,如果他眼不高,不知道企业的发展要求或上司的意图,不知道什么事情是正确的事情,那么即便他手再高、再勤,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帮倒忙,因为企业不得不安排其他许多额外的资源来纠正他手高眼低的错。3、眼高手低是权衡取舍、降低搜寻和学习成本的需要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本、时间甚至感情等)稀缺即资源有限的世界,同时资源并不是只有一种用途,而是有多种用途,因而我们必须对各种资源的最佳用途做出选择,即进行权衡取舍,使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眼高手也高,是人们普遍期望达到的境界,可是获得眼高需要成本,获得手高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眼高和手高的获取都需要付出长年累月的努力,需要一个人具有较高的天赋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阅读、思考、实验或调查、丰富的经历、体系完善的培训,并且还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机遇,而这种理想化的条件现实中往往不可得,因而人们必须在眼高和手高中做出权衡取舍,或者选择手高而舍弃眼高,或者选择眼高而舍弃手高。人作为理性的个体,如果他觉得选择眼高手低的代价较低,他就会选择眼高手低;如果他认为手高眼低能为之带来未来的更高的收益流,他就会选择手高眼低。而一个人如果不考虑自身条件(如智商、身体、兴趣、物质财富和社会关系资本等)的约束,而一味的想当然的追求既眼高又手高,他最终往往只能是眼低手也低,无所专长。这种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很多。 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在人们想要选择使自己的智商、学习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时,必须要去搜寻相关信息,而信息的搜寻过程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如果一个人眼不高,不能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和文献中,找到经典的著作,搜寻到最适合自身的信息、最能启迪自己的书和文献、最能促进自己思考和进行创造的资料、最能提高自己技巧的方法以及做学问、做事的最佳方式,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见到什么就学什么,那其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何况学习过程也是成本高昂的,不加选择的学习,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其结果只能是耗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但对于学问之道、之术却无甚长进。这就如那位老书法家所说的,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书法家,首先要明白哪些字帖是好的,哪些字帖值得花时间临摹,哪些作品适合自己的风格。选对了字帖,炼起来就事半功倍。否则,将白费功夫甚至养成一个坏的写字毛病。4、眼高手低是革新教育制度、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许多方面的误区和不合理因素,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很多家长、老师只注重培养小孩的“手高”,而不注重培养其眼高。他们认为,要成为一个具有竞争性的人才,掌握各种技能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从小就让小孩参加各种培训班,钢琴啦、书法啦、奥数啦……数不胜数,整日让孩子泡在一种“填鸭式”的学习中和应试教育中。而对如何提高孩子的“眼高”,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健康的人生观、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论等方面则不闻不问、漠然视之。孰不知,idea(理念或观念)才是真正重要的成功要素,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确的idea和形成正确idea的方法论,他是不会有大的创造力和大的成就的。对于此,西方人常说,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术史和人类的发明创新史上,很多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是因为他们的技能有多高,而是因为他们提出的创造性的问题和理论改变了世界的运行和人类对世界的看法。如伟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如果就技能(构建模型、进行计量)来说,他比很多经济学家差,但他的“眼高”,能从真实世界入手,透过现象找到经济世界运行的本质,提出交易成本理论,并促进经济解释潮流的高涨。因而,李嘉诚说:“栽种观念,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人生。”也就是说,idea(理念)才是我们成功的根源。没有创新性idea的人或民族,即便其“手”再高,也只能是一个三流的人才或民族。所以,我们必须革新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维,从单纯地注重培养孩子的“手高”方面转向注重培养孩子的“眼高”上来,着力培养创造性的人才。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既然眼高手低有其经济学意义上的合理性,为什么还存在那么多人对“眼高手低者”持批判和否定看法呢?对此,经济学又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怎样的解释视角呢?我认为,造成此问题的根源在于认知误差和信息不对称。1. 认知误差认知误差在这里指当事人不能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很清楚地认知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因而他们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自认为自己眼高手也高。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多数人都存在认知误差,由于自负或其他因素,人们常常会在无意识中放大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强于他人。尤其对那些眼不高的人来说,其认知误差的程度越大,他们更倾向于夸大自己的眼高。而对那些眼高的人来说,则一般对自己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因而他们往往比较谦虚、客观。认知误差上的区别就会给人造成一种眼高手低的误读,因为那些夸大自己是眼高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眼高,一工作,他们就会原形毕露,露出他们手低的一面,因而人们就会认为眼高手低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方式,眼高手低者应受批判。2.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在信息拥有上不是对称的,一方知道得多些,一方知道得少些,知道得多的一方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进行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等行为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劳动力市场是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一般来说,劳动力的卖方(员工)具有信息优势,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而买方(雇主)则处于信息劣势,不知道员工的能力到底多高。为找到工作或为获取更高的待遇,员工有夸大自己能力的激励,他们会对雇主说自己眼很高,手也很高,非常胜任这份工作。而雇主要鉴别潜在的员工是否夸大其词,是否真正如其所说的那样眼高手也高,需要很大的成本,故理性的雇主不会耗时耗力地去鉴别、考核员工的能力,而是先雇用他们,让他们工作后再用业绩来衡量其能力高低。可是,一到实际工作中,那些夸大者,那些眼其实不怎么高者,就会露出他们的真实的面目。而雇主则因为夸大者的不实而蒙受了很大损失,故他们对眼高手低者也就无甚好感了。而且,“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雇主面临真正的眼高手也高者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雇主并不知道对方是真正的人才,而是采用对待那些夸大者的方式来对待他,从而失去了真正的人才。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眼高手低的误读。

求职者难找工作的原因有哪些

难找工作的求职者都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眼高手低。

这无疑是很多求职者找不到工作最根本的原因,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己对公司的要求过高,而自己所满足公司的要求并不高的原因,造成自己根本不能够满足公司的需求,自然不会有工作机会了。

二、经验不足。

很多时候,经验问题永远会决定能否找到工作的关键,如果求职者经验足的话,不用自己找工作都会找上门来,而如果经验不足的话,肯定是很难找到工作了,特别是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如编程,软件开发等,毕竟没有哪家公司愿意花太多的价钱在一个没有经验的求职者身上。

三、不善包装。

这里的不善包装并非指不包装,而是说求职者没有把自己包装到位,往往会让自己的包装要么太土太糟糕,要么太夸张太不切实际,从而会在众多求职者当中被抛弃。

四、不懂行情。

其实在一些行业里,并不一定是需要多大的能力的,由于企业的招聘要求太吓人,导致求职者不敢去投递简历,或许他们会认为自己并不会被录用,在这样的心理落差下,导致了一些原本可以进入的公司直接被不懂行情的求职者拒绝掉了。

当老板的都眼高手低吗?很多老板招工时对工人的要求都特别高,而工资却非常低,是不是每个老板都眼高手低

你会这样认为的原因有两点

1,你不够优秀,如果你足够优秀,你会发现是你挑老板,而不是老板挑你

2,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低端劳动力,你不做有大把的人做,缺钱的人很多

你应该摆正心态,选择一个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单纯的出卖自己,加油

眼高手低是什么意思

贬义词.往往形容一个人将自己想象得比较好,因此对外界的要求很高,或定下了很高的目标,但事实上,自己却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有实力或最后根本无法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