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思想主张是对的还是错的? 朱熹思想的积极影响

4769℃ DARIN

朱熹的思想主张是对的还是错的?朱熹思想的积极影响

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思想主张:

1、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3、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4、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扩展资料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朱熹

朱熹的学说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朱熹学说有其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朱熹认为理学是有特定的宣扬对象的,主要的是上层统治阶层,因为这些人掌握权力公器,对他们的要求自然就必须严格苛刻一些,“首先是皇帝要明察天理与人欲之辨,以裁处事务。”;但是这种学说到了统治阶层手里,反而变成了统治阶层严格要求下层的工具,违背了朱熹的原意。

朱熹及程朱理学也确实有缺点,例如在对待女子改嫁上,不过在缺乏社会保障的古代,女子改嫁涉及养老抚孤的社会问题,也很难说孰是孰非。而且有缺点才正常啊,没缺点的话那不就真的成了圣人了。

就理学本身的理论局限性来看,起码“存”天理,“灭”人欲 的提法大有商榷余地(对理学的攻击以这一条为最常见)。

首先,这种提法武断的把“天理”和"人欲"放在了两个极端的对立面,只能是“东风压倒西风”,而不能有丝毫的妥协存在,当然,这可以用“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来解释,但请试想,由于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人的思想不可能是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推而广之,“道德”的标准自然千差万别。举个例子,文官要爱护百姓,所谓“为民作主”、“为民请命”,这两句话都含有保护百姓,牺牲自己的意思在里面;但是武将有时候却会命令自己的部下冲向死亡,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么文官和武将的“道德”标准是否冲突呢?孰对孰错?如果这两种道德标准都对,那么“存”与“灭”的尖锐对立在这里又该如何解释呢?何者该存,何者该灭?

其次,”天理“和”人欲“该如何定义?由谁来定义?先说“人欲”,按朱熹所言,“灭人欲”是反对沉溺于欲望。按楼主所言,是反对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这种提法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大约与“玩物丧志”是一个意思了吧。单纯就字面意义而言,这种提法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恰恰是这种表面上的正确性,掩盖了隐藏在背后的荒谬,试举一例:由于阶级的差别,在社会财富的分配过程中,特权阶级往往比普通百姓占有更多的财富,如果承认这种现象是正确的,那么理学就是主动的在为统治阶级摇旗呐喊,教育百姓要做“顺民”;而如果认为这也是该“灭”的人欲之一,那么理学理论就不符合中外任一历史时期的社会规范(除了没有等级差别的原始社会时期),从而楼主所言“当时历史环境下,它的提出绝对是人类思想的一次极大的飞跃”似乎难以成立。而且这种否定本身,就是一种重新制定社会规范的明确要求。再举一例:既然饥餐渴饮是合理的欲望,那么士兵保护自己的生命当然也是合理的欲望了,将军为了胜利而命令士兵冲向死亡,军律还规定:“临阵脱逃者,斩”。士兵的合理欲望被剥夺是正常的吗?如果是,那么仍然说明理学就是在主动的在为统治阶级摇旗呐喊,教育百姓要做“顺民”;而如果不是,那么按照理学理论,军队该如何战斗?苏黄米蔡四大家享誉于世,蔡京的书法艺术即使放在整个书法史上来看,都是浓墨重彩的一页。不可谓“学问”不高了;秦桧科举“正途”出身,曾任太学学正,创立宋体字,学问也不差了,此二人道德如何?海瑞一代清官,万古传诵,其逼死5岁女儿的行为又该如何评价?楼主引述朱熹所言:“既知学问,则天理自然发见……”云云。从何说起?

又回头来看“天理”。朱熹的天理是什么?楼主引言:“皇帝要明察天理与人欲之辨,以裁处事务。”这段话首先说明:尊皇权仍然是个大前提,那么在这个前提下,等级差异与特权阶级的存在同样无可争议,只要皇帝明察了天理与人欲之辨,那么他的裁处就是正确的,于是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代表的“三纲五常”自然也就是正确的了。这就是儒家替统治阶级量身定做的愚民工具。同时,朱熹把根据“天理与人欲之辨”上升到“以裁处事务”的高度上来,这是不是一种“制定规则”的要求呢?

理学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利用,其根本原因在于理学本身实际上是对儒学思想的集中与僵化。即使朱熹的本意是希望改变统治阶级,但理学本身的理论缺陷(唯心主义、“三纲五常”)注定了理学只能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制工具。即使朱熹本人是无辜的,但是理学体系确实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理学理论在当时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正是这种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了阶级矛盾的逐步激化,最终在爆发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这些使社会完全失衡的事件的时候造成了及其严重的后果。

初期的理学理论并没有达到朱熹这个时代的高度,程颢“的“正心诚意”和程颐的“格物致知”都是进步的思想,理学体系的完善与深化(进一步僵化)是由朱熹完成的,既然历史证明了理学的谬误,那么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承受最多的批评并不奇怪。

朱熹对易经的解读是对的还是错的

易经是自然之道,任何人的解答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或许并不和易理相谐,这要看自己对易理的理解。

朱熹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也谈谈我的看法——他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却是好的。

我觉得他的观点是好的。即对当时人们向善的方面和和当时的社会制度稳定和社会治理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不能以现代社会的观念苛求古人。

只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观点属于追求真善美的,那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