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对联每边是一张纸还是两张纸写?(单位交建党九十周年书法作品,写了一副龙门对,写在一张4尺纸上,应该分开裱两轴还是裱成一个挂轴)

7911℃ ARLENE

龙门对联每边是一张纸还是两张纸写?(单位交建党九十周年书法作品,写了一副龙门对,写在一张4尺纸上,应该分开裱两轴还是裱成一个挂轴)

单位交建党九十周年书法作品,写了一副龙门对,写在一张4尺纸上,应该分开裱两轴还是裱成一个挂轴

当然得分开裱两轴,去琉璃厂,哪的装裱师傅一看就明白该怎么裱,不太贵。

什么叫龙门对

龙门对,是指上下联在两行乃至两行以上,须写成“门”(门)字形的对联。这种对联,上联从右向左写,下联从左向右写。上款落在上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下款落在下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

上下落款的首字最好对齐写龙门对更多的是强调一种书写的格式,利用章法布局的独特而彰逸风彩。因此,书法在龙门对上也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在我们欣赏龙门对,其实也是在欣赏书写龙门对的书法。

龙门对不是用来张贴,而是常常用来题写或赠人。

扩展资料:

龙门对举例:

上联: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下联: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这一副对联在明代小品《小窗幽记》中就已有载,据说出自明代文学家李东阳题书斋的对联,只是把“广陵潮”改为“广陵涛”,把“青莲诗”改为“少陵诗”。

此联写得极为精妙:上联中有九处神州的千古胜景奇观,作者以“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结语,说要将这些胜景奇观聚集绘成美妙图画,挂在书斋的墙壁上,供作者观赏领略。下联则包含了九位名人及其绝艺,以“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结语,说要将这些著作绝艺收藏于山中书屋,供作者研究探讨。

内容丰富,而气势恢宏,想象独特,蔚然大观。上联写景,天下奇观,历历在目;下联论文,古今奇书,皆藏我胸。若万物灵秀均绘于我墙壁之上,可见“风生水起”,可以遨游天际;若纸墨书画均置于我窗台之下,可与古人为友,可叹不亦乐乎。

龙门石窟对联

洛阳龙门石窟的对联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论定:“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位于洛阳南12公里,古时称为“伊阙”。“阙”就是大门,不仅是鲜卑人入主中原的大门,也是佛教进入中原的大门。

佛学原本是教育人如何对待人生的学派,并不主张崇拜偶像。后来宗教化以后,开始在石山中凿洞,树立佛陀及其弟子、天神等形象。特别是佛学东渐以后,从西域开始,不断开窟凿洞,经克孜尔、敦煌,沿阴山东进,留下了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佛陀被北魏鲜卑人奉为至尊。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动汉化的少数民族。从公元5世纪孝文帝掌权开始,便以行政手段推行汉化,学汉语,穿汉服,习汉人礼节,当然更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也接受佛教信仰,在首都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水河畔、龙门山上继续营造,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包含好几个政权)、宋等多个朝代的连续斧凿,留下了让世界人瞩目的洞窟大观。这里有副对联,曰:

九朝不改青山色;

百洞斧凿佛像尊。

这是对工程时间之“长”和规模之“大”进行概括。平淡语中却感觉出整个工程的艰辛。

龙门石窟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战争破坏,至今仍留下了大小窟龛2100多个,佛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多座,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处。这绵延一公里长的龙门就是中国佛教史的博物馆,人类文化的宝库。

龙门石窟在东方美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云冈石窟中,人们看到的雕像大多是头大身短,不成比例,强调的是意象;而到龙门石窟时期,很明显人物雕象趋向现实,头与身体的比例较为适中。到了唐、辽时期,已经完全找到最佳比例。现存石窟中最引入注意的卢舍那佛就是完美的形象。传说这是武则天当政时期按照她的面目塑造的,确实是成功的范例。所以在龙门石窟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九朝”发展的轨迹,因此而具有世界意义。。

如何用楹联来概括龙门石窟的伟大呢?用了两个在中华文化中表示最大的数字:“九”与“百”。“九朝”表示时间之长,“百洞”表示规模之大。原本夸大形容之词,结果反而不及实际的多,可见想象之局限。然而这是文学上通用的手法。

上联可以理解为,时光荏苒,青山依旧,周围景色不变;由于其将“青山色”与“佛像尊”相对,故也可以理解成:“九朝”中,不管佛教如何深入中原,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始终不变。

对联中的中腰部分“不改”与“斧凿”,初看似乎对的不够工整。其实,主要是动词“凿”与“改”对,而“斧”与“不”都是用以修饰后面动词的,虽不规矩,也不算错。

一副对联三张纸?

上联、下联、横批,共三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