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中某点电势与极板之间的关系? 电容器上下极板电势

4855℃ ISAAC

电容器中某点电势与极板之间的关系?电容器上下极板电势

介电常数与电势的关系

介电常数, 用于衡量绝缘体储存电能的性能. 它是两块金属板之间以绝缘材料为介质时的电容量与同样的两块板之间以空气为介质或真空时的电容量之比。

定义式:C=Q/U 。但电容的大小不是由Q(带电量)或U(电压)决定的,即电容的决定式为:C=εS/4πkd 。其中,ε是一个常数,S为电容极板的正对面积,d为电容极板的距离,k则是静电力常量。常见的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为C=εS/d(ε为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极板间的距离)。

电容器的电势能计算公式:E=CU^2/2=QU/2=Q^2/2C

介电常数代表了电介质的极化程度,也就是对电荷的束缚能力,介电常数越大,对电荷的束缚能力越强。

平行板电容器的一极板向上或向下移动时,P点的电势怎么变化(p点在电容器内),P点电势怎么变。

一直不变

弗兰克赫兹实验课后思考题:为什么Ip-VG2曲线上的各谷点电流随VG2 的增大而增大? 求解答

VG2增大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电子在第二栅极G2附近与氩原子相撞,可将自己从加速电场中获得的能量传递给氩原子,使其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而电子本身失去能量,即使穿过栅极G2也不能穿过G2与极板P之间的拒斥电场,只能折回到栅极,所以极板电流显著减少。当VG2继续增大,电子能量在失去eU0之后还有剩余,直到剩余的能量使电子能克服拒斥电场作用,能冲到极板P,这时Ip开始回升。

汞原子具有玻尔所设想的那种“完全确定的、互相分立的能量状态”,是对玻尔的原子量子化模型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扩展资料:

当加速电压很低,小于 4.9伏特V时,随着电压的增加,抵达阳极的电流也平稳地单调递增。当电压在 4.9 伏特时,电流猛烈地降低,几乎降至 0 安培。继续增加电压。再一次,同样地,电流也跟随着平稳地增加,直到电压达到 9.80伏特。

当电压在 9.8 伏特时,又观察到类似的电流猛烈降低。电压每增加 4.9 伏特,电流就会猛烈降低。这样系列的行为最少继续维持至 100 伏特电压。

假设加速电压超过 4.9 伏特,自由电子会在从阴极移动至栅极的路途中,遇到一个非弹性碰撞,失去 4.9 eV,然后继续被加速。照着这方式,在电压超过 4.9eV之后,电流重新单调递增。当电压在 9.8 伏特时,情况又有改变。

每一个自由电子有足够的能量造成两次非弹性碰撞,失去 9.8eV 。自由电子又无法抵达阳极。安培计读到的电流再度会猛烈地降低。电压每增加 4.9 伏特,就会发生一次这种状况,电子累积足够能量(4.9eV的整数倍)后,造成更多次的非弹性碰撞。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弗兰克—赫兹实验

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相互作用力F与两极板间电压U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呢?

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场可看成是匀场电场,所以电场力F=QE=QU/d其中Q是一个极板所带的电量,d是两个极板之间的距离。

极板间电场强度,E=U/dE是正极板电荷和负极板电荷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当于正极板电荷和负极板电荷各贡献了E/2。极板间静电作用力F=q*E/2=q*U/2d。

扩展资料:

电流之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也是因为在电流中有着高电势和低电势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叫电势差,也叫电压。换句话说。在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这两点的电压。通常用字母V代表电压。

电势差反映单位正电荷所做的功,只与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的初、末位置有关;电势反映单位正电荷的电势能,只与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相对参考点的位置有关。电势差、电势这两个量能更好地揭示电场能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