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化学题目咋判断啊?求解答 化学反应级数定义

3318℃ TINA

这种化学题目咋判断啊?求解答化学反应级数定义

初中化学鉴别题的主要方法

初中化学鉴别题解析(常用的)

鉴别题是初中化学的一种重要题型。

在化学上,鉴别物质分两种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是通过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几个方面进行鉴别,要求纯粹用物理方法的鉴别题近些年中招中已基本不见。化学方法是通过加入试剂后产生不同的现象加以鉴别。这些现象主要指产生不同颜色的沉淀,放出气体两个方面。初中要求掌握的沉淀,生成的气体的物质是有限的,只要我们将其找出来,这一类题就可顺利解决。

初中要求掌握的不溶物主要有碱——氢氧化铁(红褐色)、氢氧化铜(兰色)、氢氧化镁等其余不溶性碱为白色;盐——硫酸钡、氯化银、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镁等均为白色;其中硫酸钡、氯化银不溶于酸溶液。

生成气体主要有碳酸盐与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中招鉴别题中一般没有金属)。

例题:用一种试剂将下列各组溶液一一鉴别出来。

1、石灰水、氢氧化钠、稀盐酸

2、碳酸钠、氯化钡、硫酸镁

3、碳酸钠、硝酸银、氯化铜

4、碳酸钠、硝酸银、氯化钡

5、硝酸钠、硝酸镁、硝酸铜、硝酸铁

6、硝酸铁、氯化钠、硫酸铜

7、氯化铵、氯化铁、硫酸铵、硝酸钠

简析:1、可溶性碱初中只介绍4中(不计氨水),两种

+1价金属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两种+2价金属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钡。鉴别题中不会同时出现两个+1价或+2价金属碱,每题中只各出现一个,因此只要是鉴别两碱一酸,均可立即想到选用的试剂为可溶性碳酸盐——碳酸钠或碳酸钾溶液:因为Ca(OH)2或Ba(OH)2与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或BaCO3,而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气体二氧化碳。这样即可将两碱一酸鉴别出来。

2、3、4题中均有碳酸盐,只要题中有碳酸盐,就可从酸液方面着手:碳酸盐遇酸产生气体二氧化碳。若题中有钡盐就选稀硫酸(2题:BaCl2+H2SO4=BaSO4↓+2HCl)产生沉淀;有银盐就选稀盐酸(3题:AgNO3+HCl=AgCl↓+HNO3)产生沉淀;若题中既有钡盐又有银盐,则应选稀盐酸,因为如选稀硫酸,银盐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银微溶于水,可干扰硫酸钡沉淀,而选稀盐酸则只要氯化银沉淀。这样就可将2、3、4题中的溶液鉴别开来。

5题:如果要鉴别的物质超过3中,所选用的试剂一般为碱溶液—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因为碱的不溶物中现象比较明显:

Mg(NO3)+2NaOH=Mg(OH)2↓(白色)+2NaNO3

Cu(NO3)+2NaOH=Cu(OH)2↓(兰色)+2NaNO3

Fe(NO3)3+3NaOH=Fe(OH)3↓(红褐色)+3NaNO3

6、7题:如果要鉴别的物质中有铵盐,所选用的试剂必是碱溶液,因为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如果要鉴别的物质中有两种铵盐(其中一种是硫酸铵),所选用的试剂一定是氢氧化钡溶液,因为硫酸铵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氨气和硫酸钡沉淀有两个现象。

6题中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NH4NO3+NaOH=NaNO3+H2O+NH3↑

CuSO4+2NaOH=Cu(OH)2↓+Na2SO4

7题中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Ba(OH)2=BaCl2+2H2O+2NH3↑

2FeCl3+3Ba(OH)2=3BaCl2+2Fe(OH)3↓

(NH4)2SO4+Ba(OH)2=BaSO4↓+2H2O+2NH3 ↑

初中还有一种常见的类型,不另选试剂加以鉴别。例如:不用其他任何试剂,用简便的方法鉴别下列5种溶液①MgSO4②KOH③FeCl3④NaCl⑤BaCl2,其合理的鉴别顺序是 。

简析:这种类型的题关键是通过直观找出一种有颜色的物质(初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有颜色的溶液主要是铁盐和铜盐),然后依次进行有现象的反应。通过分析发现这5种溶液中③FeCl3是黄棕色的,它与②KOH反应有红褐色沉淀生成,②KOH又能与①MgSO4反应生成白色沉淀,①MgSO4又能与⑤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④NaCl与其他4种物质均不反应。因此该题的答案是③②①⑤④。

用简单并有明确现象的化学方法鉴别他们 1。丙烷。丙烯。丙炔 2。2-丁烯。1-丁炔。环丁烷

1. 将上述未知气体通入冷、稀的高锰酸钾溶液。能使溶液退色的是烯烃,炔烃。不退色的是丙烷和环丁烷

2. 将两种不能使高锰酸钾退色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能使溶液退色的气体是环丁烷。

3. 则可将环丁烷与丙烷鉴别出来。

4. 再将4种能使高锰酸钾退色的气体。通入银氨溶液,产生白色的炔基银沉淀的是丙炔跟1-丁炔。两种都是端炔。用现象法很难判断了,我觉得你可能把题打错了。应该是2-丁炔。题目想考察你鉴别端炔和非端炔。如果是2-丁炔,用钠的液氨溶液还原,蓝色退去。

5. 两个烯烃一个是端烯,一个不是,通入高锰酸钾,端烯能跟高锰酸钾放出CO2。然后检验CO2就知道哪个是丙烯了。

找化学题目。 判断哪些是:混合物,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非电解质。(带答案和一些解释)

混合物的是1、10

能导电的是1、2、9、10

属于电解质的是4、6、7、9

非电解质的是3、5、8

高中化学-这种题思路

二楼正解.

进入高中以后,做计算题基本不再是以写化学方程式来计算了,因为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反应,并且涉及到很复杂的过量问题的分析.这个时候就要去抓质量守恒(以及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的本质就是元素质量守恒.

以这个题目为例.

首先,先加盐酸的过程中,因为酸是过量的,所以原溶液里的碳酸根和碳酸氢根会全部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所以加氢氧化钡得到的沉淀一定是硫酸钡.

由沉淀质量为2.33克,可以算出硫酸钡的物质的量是0.01mol.而硫酸根是守恒的,溶液和加入的溶液中,只有硫酸钠里是含硫酸根的.而加入的氢氧化钡也是过量的,所以原溶液中的硫酸根全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了.因此,硫酸钠的物质的量就是0.01mol.

设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xmol,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为ymol.

碳酸钠中只含有一个碳,碳酸氢钠中也只含有一个碳,而碳元素全部转化为CO2了,所以根据碳元素的质量守恒可以得出第一个方程:x+y=0.1(题目中应该是2.24L的二氧化碳,0.25mol盐酸在这个题目里是不可能得到1mol的二氧化碳的)

氢氧化钡在这个题目里,有三步反应,首先,是中和掉第一步加入的过量的那一部分盐酸,其次,是和硫酸钠反应,这一步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钡应该和硫酸钠的物质的量相等,是0.01mol;最后,过量的氢氧化钡被001mol盐酸恰好完全中和,那么这一步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钡应该是0.005mol.因此第一步里用于中和第一次加入的过量的盐酸的氢氧化钡的物质的量应该是0.035mol.

可见第一次加入的盐酸,过量的部分应该是0.035X2=0.07mol,那么用于生成二氧化碳的那部分盐酸是0.25-0.035X2=0.18mol.

接下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于是得到第二个方程:2X+y=0.18

联立两个方程,得到X=0.08,y=0.02

也就是碳酸钠是0.08mol,碳酸氢钠是0.02mol,硫酸钠是0.01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