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鲁施氏有二字的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吗? 鲁施氏有二子翻译解词

9046℃ DALE

有鲁施氏有二字的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吗?鲁施氏有二子翻译解词

'郑伯克段于鄢"的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典型句式 词类活用

1、通假字

①寤生(寤=啎:逆,倒)

②佗邑是命(佗=他)

③谓之京城大叔(大=太:尊称)

④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叁=三)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

⑥无庸,将自及(庸=用)

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率)

⑧遂寘姜氏于城颍(寘=置)

⑨永锡尔类(锡=赐)

2.古今异义

请京,使居之(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京城)

可矣,厚将得众(厚:土地广大//薄)

3.词类活用

①故名曰寤生(名:名词做动词,取名)

②今京不度(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③隧而相见(隧:名词做动词,挖地道)

4.一词多义

①制 为之请制(名词,地名)

今京不度,非制也(名词,制度)

②庸 无庸,将自及(庸=用)

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庸:平常,平凡)

③食 公赐之食(名词,食物)

食舍肉(动词,吃饭

求叔向贺贫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译文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注释

(1)选自《国语》。《国语》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作,二十一卷,主要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国等国贵族的言论。叔向,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xī),字叔向。

(2)韩宣子:名起,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

(3)实:这里指财富。

(4)无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

(5)栾武子:晋国的卿。

(6)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一卒之田,100顷。是上大夫的俸禄。

(7)宗器:祭器。

(8)宪则:法制。

(9)越:超过。

(10)刑:法,就是前边的"宪则"。

(11)行刑不疚(jiù):指栾书弑杀晋厉公而不被国人责难。

(12)以免于难:因此避免了祸患。意思是没有遭到杀害或被迫逃亡。

(13)桓子:栾武子的儿子。

(14)骄泰:骄慢放纵。

(15)艺:度,准则。

(16)略则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

(17)假货居贿:把财货借给人家从而取利。贿,财。

(18)而赖武之德:但是依靠栾武子的德望。

(19)以没其身:终生没有遭到祸患。

(20)怀子:桓子的儿子。

(21)修:研究,学习。

(22)离桓之罪:(怀子)因桓子的罪恶而遭罪。离,同"罹",遭到。

(23)以亡于楚:终于逃亡到楚国。

(24)郤(xì)昭子:晋国的卿。

(25)其富半公室:他的财富抵得过半个晋国。公室,公家,指国家。

(26)其家半三军: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当时的兵制,诸侯大国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一说郤家人占据了晋国三军中一半的职位。晋国有三军,三军主将与将佐,合称为“六卿”。

(27)宠:尊贵荣华。

(28)以泰于国:就在国内非常奢侈。泰,过分、过甚。

(29)其身尸于朝:(郤昭子后来被晋厉公派人杀掉,)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

(30)其宗灭于绛: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掉了。绛,晋国的旧都:在现在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31)八郤,五大夫,三卿:郤氏八个人,其中五个大夫,三个卿。

(32)吾子:您,古时对人的尊称。

(33)能其德矣:能够行他的道德了。

(34)吊:忧虑。

(35)稽首:顿首,把头叩到地上。

(36)起:韩宣子自称他自己的名字。

(37)专承:独自一个人承受。

(38)桓叔:韩氏的始祖。

庖丁解牛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庖丁解牛》

1、古今异义

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2、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3、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次作状语,每年,每月。)

4、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孟子二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孟子〉两章》

通假字:

1、“畔”通“叛”,背叛。“亲戚湖畔之 ”。

2、“曾”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拂”通“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委而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限制;今义:疆域。

“七里之郭”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

“池非不深也”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举于士”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词类活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般“威”是形容词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必先苦其心志”一般“苦”是形容词,在此为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一般“劳”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一般“饿”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一般“空”“乏”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贫困。

“行拂乱其所为”一般“乱”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一般“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人恒过”一般“过”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一般“入”“出”是动词,在此活用为为名词,国内。

扩展资料:

孟子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的历史地位: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二章